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74】冯培红:地名移动及背后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9-06-11

主讲人冯培红教授

                    

邀访学者论坛

 

2019611日,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五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培红作主题报告,题目为地名移动及背后的历史。第六期邀访学者刘志伟、藤田胜久、尹吉男、哈桑·法兹里·纳什里(Hassan Fazeli Nashli)、秦玲子、赵京兰、黄群、邱源媛、熊春文、郑少雄、狄金华、袁剑、鲁家亮、于溯,文研院院长邓小南、院长助理韩笑出席。第六期邀访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马孟龙主持本次报告会。

 

由于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名发生了位置移动。这对于今天人们理解古地名易造成误解,同时也隐含着地名变动背后丰富的历史研究旨趣。冯培红选取三组地名,考察其空间移徙及历史背景,特别分析族群人口的迁徙与异地风俗的影响,从而观察不同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上的会稽与建康

 

会稽、建康是江南历史名城,但中古时期在河西走廊也出现有这两个地名。颇有意趣的是,河西会稽、建康原为效仿六朝江南而取,而后却成为了中亚粟特人的聚居地,甚至形成会稽康氏、建康史氏等胡姓郡望。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河西走廊的会稽县、郡、镇和建康郡、军的建制,起自晋代,讫于唐或五代、北宋。尤其是会稽的地点,时有变动,西晋初设会稽县,治今甘肃省瓜州县小宛破城;西凉迁都酒泉,将前秦时从江汉掳掠来的五千户南人迁徙到酒泉,设会稽郡,治今玉门市赤金堡;北魏末的会稽郡并非西凉会稽郡的翻版,治所迁回小宛破城;北周初废郡扩县;隋中期废入玉门县,治所东徙赤金堡;五代归义军又在小宛破城设会稽镇。由此可见,河西会稽之地名演变历程极为复杂。建康郡、军皆治今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由此,冯培红对河西粟特人及会稽康氏、建康史氏进行讨论,指出五胡入华时大批中亚粟特人东迁河西以及此后持续层累徙入并定居于会稽、建康的历史。

 

东魏、北齐侨置凉州考

 

阅读史籍、墓志可以发现,东魏、北齐设有一个凉州,但无论是古代《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抑或今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皆未记载此一凉州。冯培红从史籍、墓志中拣出十二位东魏、北齐凉州官员,以之为基础讨论了侨置凉州及胡风东渐的现象。

 

他指出,东魏、北齐凉州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实系空名遥领虚衔,这一点从《隋虞弘墓志》简陪阊阖”“理署僚府和《唐杨华墓志》光临凉部均可看出。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东魏、北齐何以侨置凉州?河西侨民带来怎样的粟特胡风影响?除了传统所说439年北魏灭北凉后迁徙大批凉州民众东来外,学界大多忽略了东魏高欢招诱西魏西北缘边凉、灵、渭、秦、豳诸州的大量军民,其中很多是粟特人。从东魏、北齐凉州官员的构成情况也可看出他们与河西凉州的密切关系。这些原出河西的粟特人及其他凉州民众,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玉门关的东西移动与西域范围的变化

 

接下来,冯培红从《隋书》的故万乘亲出玉门关及隋炀帝西出玉门入手,讨论炀帝出玉门关究竟是实履其地,还是一种意象指称?他接着指出,作为通往西域的标志性边关,玉门关一直与西域概念紧密相连。从《隋书》及出土墓志可知,隋代西域的概念及范围发生了变动。裴矩《西域图记》记载从西倾以去,北海之南,纵横所亘,将二万里,把西域东界定在了西倾山,这也是《隋书·西域传》将吐谷浑、党项、附国列入其中的原因。隋初党项羌内附后,在临洮、西平或以东地区设置盐泽、蒲昌二郡,为隋朝西域东移提供了佐证。

 

《隋书》隋玉门关的位置移动,必须要放在西域范围东移的背景下来理解。学界普遍认为隋玉门关是从敦煌西北东徙至今瓜州县附近,然而,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据《隋书·吐谷浑传》记载,609年灭吐谷浑后,帝立顺为主,送出玉门,令统余众,以其大宝王尼洛周为辅。至西平,其部下杀洛周,顺不果入而还。这个玉门在西平郡以东,位于枹罕郡黄河岸边,当即隋炀帝所出之玉门关。隋灭吐谷浑后在其故地设置四郡,玉门关也同时西移至晋昌城东。原陇右玉门关改名为临津关,后世史家记述炀帝渡河出关时留下了两种不同的记录,露出了破绽马脚。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为冯培红颁发邀访教授聘书报告结束后,马孟龙指出,既要赓续以往实打实的地名考证,又要深入探讨地名移动背后的问题,特别是玉门关移动与西域范围变动——这体现了古人地理观念的变化。与会学者还就地名侨置、命名方式、侨民与原居地的联系、西北与西域观念、胡风问题、河套变迁、墓券用语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