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二期邀访学者欢送会

发布时间:2017-06-30

2017年6月27日下午,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二期邀访学者欢送会在静园二院举行。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以及驻院的十一位邀访学者参加了本次欢送会。欢送会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

 

欢送会主持人文研院副院长杨弘博

 

院长邓小南首先对文研院本学期的访问学者工作进行了回顾。本期邀访学者基本从3月1日起入驻静园二院,开启为期四个月的驻院研究和交流工作,至六月底进入尾声。驻访期间,大家一方面静心从事各自的研究工作,一方面也参与、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邓院长强调,文研院的邀访学者队伍汇集了国内外资深学者与年轻学者,在现今的学术环境下为坚持文研院“清新风气、一流标准”而作出了不懈努力。随后,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指出,大家在四个月中由陌生到熟悉,彼此间亲密无间,切磋问道,结下了深厚友谊,也取得丰硕成果。虽然本学期邀访学者的工作即将结束,但文研院的大门对大家继续敞开,欢迎各位学者以文研院为精神家园,常回来访友、叙旧、交流学术动态。

 

文研院邓小南院长发言

 

诸位邀访学者畅所欲言,回顾各自在文研院的学术生活。大家纷纷表示,文研院宽松而又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学者提供了潜心读书和集中写作的难得时光。邀访学者们得以从科研压力、事务工作、家庭琐事中抽离开来,完成了既定的写作计划,并得以重新构思未来的学术发展道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表示,自己的驻访经历可以用“新鲜”和“奢侈”两个词来概括:“新鲜”取宽松、和谐之意,文研院的学术氛围不同于国内其他学术机构,没有考评压力,有一种淡定和从容;“奢侈”则意指文研院为访问学者提供了优厚的工作环境与学术资源。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秀林指出,目前整体的学术环境和学风对年轻学者而言并不理想,大家常常感到悲观和失望,但文研院的学术氛围凝聚了一批坚持理想的青年学人,并给予他们不断地支持与鼓励,温暖了他们砥砺同行的学术信念。

 

欢送会上学者们畅谈

 

此外,文研院激发邀访学者在高密度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近水楼台先得月,文研讲座、文研论坛、读书会、静园雅集等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应接不暇,给予了学者们充分交流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袁一丹指出,文研院所提供的跨学科平台令邀访学者反身认识到自己学科本身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更激发学者不断思考,以回应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挑战与质询。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在肯定了文研院工作团队的高效后指出,目前中国大陆学术界的规范化与专门化程度虽高,但过于仪式化,学者们往往忙于参与不同的学术会议而难以充分表达学术观点。在此环境下,文研院的内部报告会等活动为跨学科交流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而自由的问学氛围,也解放了学者往往被过度窄化的学科意识所束缚的求知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张瀚墨说,文研院驻访经历使自己有关古代文献阐释的研究内容更加明确——从原始材料的积累到理论的转变,各环节都能够借鉴社会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方法和成果。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副教授罗曼玲也指出,文研院的平台让自己有机会认识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吕博博士回忆起前夜与高曼士教授告别的情景、四季分明的校园风光以及听课经历种种,流露出自己的不舍,同时,他还感谢文研院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徐晓宏感谢文研院如同一个温暖的家,能够包容他那些在学科内部显得不太合规矩的、带有跨界特点的问题意识。文研院虽然不大,却能够像扶助新生的婴儿成长一般,扶助学者去探索不成形的想法。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

 

荷兰莱顿大学魏希德教授指出,跨领域的论坛在国外较为少见,文研院的学术环境也让自己开始思考一些以往不曾思考的问题。访问教授张寿安结合文研院驻访经历体会到,与台湾学术界相比,现今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她还谈及自己借驻访契机回访父母故居的经历。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童岭表示,文研院为他提供了静心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驻访期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研究》的修改,即将付梓,同时完成了主编的一套译文集的校对工作。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李霖回忆起昔日在北大的求学经历,而文研院的驻访经历让自己重新回味了彼时的燕园时光。

 

文研院工作团队与第二期访问学者合影留念

 

最后,院长邓小南代表文研院向各位邀访学者表达了诚挚祝福。随后,大家共同参观了由文研院行政团队精心布置的“二院摄影展”。本次摄影展汇集了邀访学者以及行政团队于工作之余所拍摄的二院风景,从春到冬,从白雪皑皑到草木葱茏。大家饱含深情,用镜头记录下了文研院发展前行的足迹。欢送会在大家的合影中圆满结束。

 

 

 

 

 

 

  感谢各位学者为文研院留下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