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六期邀访学者欢送会

发布时间:2019-07-02

2019年6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欢送会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本期邀访学者、文院院务会成员及行政团队参加了本次欢送会。新一期文通讯被整整齐齐地码在了桌子上,大家翻看着,笑意融融。欢送会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 - 640?wx_fmt=jpeg.jpg

院第六期邀访学者欢送会现场

 

会前,本期邀访学者、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就其新书《借题发挥》,举行了温馨、朴素的发布会。本书由刘志伟教授在文研院驻访期间完成编订、校印,全书由27篇序跋和书评结集而成,体现了他多年读书治学的心得。紧接着,一段由工作团队对邀访学者所作的采访视频拉开了本次欢送会的序幕。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 - 640?wx_fmt=jpeg.jpg

刘志伟教授借新书发布分享自己的治学观点

 

欢送会环节,院长邓小南教授首先致辞。文院致力于在喧嚣的背景下为学者们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共同塑造沉静的学术氛围与纯净的人际关系。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各异,却又毫无隔膜,融洽地在文院搭建的平台上自由交流,也带给文院以更多的可能性。同仁,同道,学者们被学术群体关照着,而文院也被同道学人的执着追求感染着。她期待和在座学者彼此扶持,共同摸索未来的路。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3 - 640?wx_fmt=jpeg.jpg

院院长邓小南教授致辞

 

随后,第六期邀访学者发表感言,在感谢文院提供的一流环境与服务的同时,更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短短四个月,学术交流活动密集展开。这些活动不按照职称、代际、背景组织,平等讨论的氛围与批评的态度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思辨空间。青年学者们自发组织小型的读书会、学习班,多元的学术背景相互补充、映照。这样的经历为,让学者们得以从新的窗口体悟多元的世界和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多面性。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4 - 640?wx_fmt=jpeg.jpg

第六期邀访学者雅聚合影

 

“‘人以群分’是将一群有着相同性情,对相似问题有追求有思考的人聚在一起。”渠敬东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交流会上激烈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解放了既定的研究框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同辈学人严谨、认真、刻苦的治学精神也鼓舞着彼此继续前行的心——文院将一个个辛勤耕耘在各自领域的学人串联起来,拧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如陶渊明在田园诗中所描绘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学人对于学问的执着,一如农人关心庄稼一般,简单、纯粹而袒露赤子之心。在平等的交流中,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必将成为未来学术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5 - 640?wx_fmt=jpeg.jpg

第六期访问学者参观北大简

 

在常规学术研讨之外,文院还为学者们安排了丰富的交流活动。从参访荣宝斋到参观北大简,以及对陇东、宁南地区的史地考察项目,学者们的智识分享与思想碰撞由校内延续到校外。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马孟龙在驻访期间受邀参加文院的西北考察,远赴庆阳、平凉、固原等地实地走访。此行的丰硕收获,为他对西汉时期该地域行政区划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考察途中与李孝聪、鲁西奇等资深学者的密集交流与互动,更让他对前辈学人的学识与品格留下了深刻印象。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6 - 640?wx_fmt=jpeg.jpg

尹吉男教授向文研院赠书

 

资深学者谆谆教诲,年轻学者被带动、被感染、被影响。刘志伟教授借着新书的发布分享了自己的治学观点,他亦动情表示在文研院找到了寻觅很久的精神家园。著名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尹吉男在驻访期间聆听了多场高水平报告,得以迅速把握不同学科的前沿水平,有关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从中获益良多。著名蒙元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迎胜正在德国领取“洪堡奖”荣誉,他通过视频寄语,亲切表示在文院结识的青年学者有胆识,有追求,有热情。相似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让大家在此亲密无间,没有距离。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7 - 640?wx_fmt=jpeg.jpg

哈桑•法兹里•纳什里教授文研课程结课合影

 

几位外籍学者也称赞文研院开放的交流氛围。日本爱媛大学教授藤田久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教授秦玲子均表示,文院代表着国内最高学术水准,高密度的跨学科交流机会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学术体验。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哈桑•法兹里•纳什里(Hassan Fazeli Nashli在驻访期间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开设“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课程,吸引了多位校外学者前来聆听。对他而言,能将这门课传授给年轻学子是无比珍贵又美好的回忆。而在北大的访问,也让他有机会与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为日后伊朗考古学与“一带一路”区域文明研究搭建桥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8 - 640?wx_fmt=jpeg.jpg

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总结发言

 

最后,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作总结发言。在他的讲话中,情感一词频频出现。渠敬东教授表示,中国人做学问,并非从个体性的角度出发,而是代际生生不息的传接——这也是文化根脉所在。文研院关注人的聚合。做学问即做人,好的学问来自情感的聚合与发散。邀访学者项目不以访问时长、期数定义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院和学者的关系是完整的、永续的。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9 - 640?wx_fmt=jpeg.jpg

院第六期邀访学者欢送会后合影

 

四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暂了。院外,北大学子在静园草坪上意气风发地抛起了学术帽;院内,六期学者在二院红门前依依不舍地道别。在工作团队对邀访学者所作采访视频的开头,响起的是一段社科院外国文学所黄群老师的画外音:“从初春到盛夏,我看到我窗前的树,从一个很萧条的景色,到现在绿叶若盖。绿叶葱葱非常美,就跟我的心情一样。我现在还不能想象离开文院的心情,会很复杂吧,因为特别留恋。”

 

灞桥折柳,骊歌轻唱,想必这也是每位学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