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讲座】尾崎文昭:东京大学中文系与鲁迅研究会的中文传统

发布时间:2019-09-12


 

2019912日下午,东京大学中文系与鲁迅研究会的中文传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尾崎文昭主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主持。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等出席并参与讨论。

 

尾崎文昭教授讲座伊始,吴晓东教授以新近出版的尾崎文昭与西川优子的口述《与中国结缘》引入主题。该书作为一部留学生口述实录,详细记述了尾崎文昭与夫人西川优子在中国留学的经历、感受与中国情缘。作为讲述者,尾崎文昭教授可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本次讲座中,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在东京大学攻读中文的岁月,梳理呈现东京大学中文系及鲁迅研究会的发展脉络与中文传统,并就日本学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提出反思性关照与思考。

 

《与中国结缘:尾崎文昭、西川优子口述》

尾崎教授详细梳理东京大学中文系发展的来龙去脉,指出其在中国语言与文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及其形成的学术传统。东京大学在成立初期,曾采用国外进口、国内贩卖的学科建设模式,学习西方体制,后才加入日本与中国的文学课。东方学术起初在东京大学算是附带多余的,是西方学术的配电盘,当时的学科建设,亦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与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政治色彩。而在尾崎教授的家乡,即日本南方九州中央的熊本,则具有较为保守的、尊重中国古代文化与经典的传统,也产生以横井小楠、元田永孚、井上毅为代表的儒者群。支那文学与哲学,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曾经历几次建制的调整与变化,在曲折中慢慢成型。二战中后期,曾在中国留过学的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等学人跳出日本本土框架关切转向中国文化;而在日本战败后,仓石武四郎反省日本的侵略政策,认为过去的日本汉语教学助长了侵略战争的蔓延,进而想要改变日本的中文教学方式,建构作为文化外语的中文教学,因此可被看作领路人、带头人以及中文教育方面最重要、最有功劳的改革者。二战后,伴随着新的大学制度的建立,中国文学科在东京大学逐渐发展、趋于成熟,后来又衍生出尾崎文昭教授曾长期任职的东洋文化研究所。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尾崎教授认为,日本鲁迅研究的起点是竹内好1944年出版的《鲁迅》20世纪50年代,以东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为中心力量创立的鲁迅研究会,对日本的鲁迅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影响深远。梳理鲁迅研究会的发展历史,尾崎文昭教授认为,鲁迅研究会的成立,发端自亦回应着1952五一事件后社会左派人士对于时政的抗争思潮。当时,这些人士常引用鲁迅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以北京的三一八惨案来比附五一事件,表达内心的抗议与愤怒。不同于社会左派,东京大学中文系的一部分左派学生认为,摘引鲁迅的句子来宣泄自己政治性的愤怒是不科学的,不应将其套用照搬到1952年的日本,而是要认认真真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强调用科学的、历史主义的方法来研究鲁迅。换言之,不能跟着社会上政治运动的路子走。

 

因此,1952年到1966年,他们组织起鲁迅研究会,展开了对于鲁迅文章的认真研读,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鲁迅研究》。尾崎文昭教授进而指出,鲁迅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最后结晶为丸山升先生的著作《鲁迅》,而从研究会成长起来的学者也有很多——在丸山升之外,还有尾上兼英、高田淳、伊藤虎丸、木山英雄、北冈正子等也成为日本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

 

丸山升先生著作《鲁迅(的文学革命)》

尾上兼英曾将丸山升与木山英雄视作鲁迅研究的双峰。对此,尾崎文昭教授进一步梳理分析,认为丸山升在其著述《鲁迅:其文学与革命》(1965)中,批评政治主义,反对粗暴的政治性判断,提倡对异见充分理解后进行批判;亦批评文学主义,即批判按照自己(日本)的感性将自己的影子投到对象以解释对象的方法,转向强调实证主义研究路径。丸山升继承竹内好的几个观点(如反对依靠进口的近代主义,反对教条马克思主义),进而强调鲁迅革命人的面向,并关照观察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的鲁迅,在其交接面的具体运作中,发现了鲁迅所以鲁迅的思想特点。木山英雄全面否定竹内好在《鲁迅》中提出的北京黑暗时期回心论,详细分析《野草》文本,写著《<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分析出鲁迅1925年前后通过思想崩溃后苏生回归而成功重构定位的心理过程,形成了深邃而独到的理解。

 

尾崎教授进而评述同一阶段的相关学者研究:高田淳在鲁迅的旧体诗中观察鲁迅的生动情感,写著《鲁迅诗话》(1971);而伊藤虎丸则分析鲁迅在日本接受尼采的过程,继承、消化竹内鲁迅,提出两次回心论(东京与北京),并以终末论(末世论)角度分析解释鲁迅的思想;新岛淳良详细研读鲁迅文本、敏锐洞察;北冈正子详细调查鲁迅在东京接受西方文化的具体材料;而丸尾常喜则采用了完全摆脱竹内好框架的新的鲁迅思想分析,善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里的两个来分析鲁迅,可谓鲁迅研究会鲁迅论的集大成。诸学者们通过精读文本,开掘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概念与研究路径,推进与深化了鲁迅研究。而在尾崎文昭教授看来,这些概念并非源起外来并套用于鲁迅,而是鲁迅思想里面提炼出来的核心要点,不同的学者通过自己寻找出这些概念,形塑出带有自身研究烙印的鲁迅形象。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吴晓东教授做出评论。他认为,尾崎文昭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日本近代汉学史与近代中文教育史,梳理了诸多相关研究学者,对于中国学界较为熟悉的汉学家们也进行了简明概括、梳理与阐释。讨论环节,尾崎文昭教授和与会嘉宾、听众就历史梳理部分中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深入讨论。尾崎教授回应认为,回心论层面,竹内好与伊藤虎丸、木山英雄所寻求的要点具有一致性,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在《鲁迅》中的理解,而木山英雄则继承了竹内好战后对于鲁迅的理解。陈平原教授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最初与日本学者接触时,大批学者均在做鲁迅研究。鲁迅在当时的研究界存在感非常强,但年青一代却鲜有研究推进。在他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既受到年青一代与鲁迅在年代上的距离感影响,亦是前人研究已较为充分的体现。而尾崎文昭教授对此进一步补充,90年代以后,对于鲁迅思想方面研究的新思路不多,而作品研究和翻译研究却进展了很多。他认为,日本学界研究中国作家的同时亦是在研究自身,作家思想研究与时代背景、历史环境密不可分,由此可进一步反思日本现代的汉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