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0月26日(周三)晚上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二体 地下报告厅B102
主讲人:郝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主持人:张亚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简 介
郝煜,1983年生于太原,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6年7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8年得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关系和太平洋研究硕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于201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2014年9月至今,就职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主要发表的文章有《基因,历史长期延续性和路径依赖的一个根源:G·克拉克经济史研究综述》、《中国的长期社会流动性:姓氏方法》、Converging Mainlander and Native Taiwanese, 1945-2010、 《中华帝国晚期的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以及正在进行的论文《财政合理化改革增强了国家能力吗——来自18世纪中国“火耗归公”的证据》。
火耗又称耗羡,是指地方政府在征收赋税时,熔铸碎银所造成的损耗。地方政府在征收地丁银之外,往往一并收取火耗,其数量在清初时中央不做统一规定,由地方政府酌情征收。但是进入18世纪后,火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火耗的滥征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税轻耗重,乃至数倍于正额者有之”。雍正初年,清政府迫不得已进行改革,将火耗归公,改由中央政府掌握。与此同时,增加官吏薪俸,推行“养廉银”制度,弥补地方钱粮亏空,补充地方政府办公经费的不足。火耗归公的政策改革看似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力,整治了地方政府的贪婪腐败,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此一个财政合理化的改革是否能起到增强国家能力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