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论坛67】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发布时间:2018-05-25

 

 

北大文论坛67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时间:2018525日(周五)13:30

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研院学术委员)

与谈人:

解志熙(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杨联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

程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张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引言人简介】

陈平原,男,1954年1月生。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其中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等。代表作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韩文译本1994年)、《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俄文译本2015年,英文译本2016)、《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译本2011年)、《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增订版】2016年)等。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年);获全国高校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年、1998年、2003年、2009年、2013年)、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2010年,2012年)、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第一、第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2006年)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学术著作奖(2016年)、第四届思原创奖(2017)等。

 

【内容简介】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已近百年。而在过去一百年间,“五四”在现代中国历史中从未“缺席”。甚至关于“五四”的追忆、回想、论述与阐释,本身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传统”。从1980年代以来,陈平原教授始终再与“五四”进行“精神对话”。在他看来,“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关于“五四”,他先后出版有《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与《“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等学术专书,而新近问世的《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则是他在史著之外的一部“带有论战性质的评论集”。此书在“精神对话”的意义上强调“五四”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价值,主张“对于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文化/思想/政治的学者来说,因五四而切入当下话题,乃责无旁贷”。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文史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此书,亦围绕“五四”的当代命运展开讨论,以期从陈平原教授的学术经验再出发,为“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氛围及知识版图”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