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研论坛77
美学的历史化
时 间
2018年10月22日(周一) 13:3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与谈人
王柯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
方维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金永兵(北京大学中文系)
袁 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孙 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金 浪(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高 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杨 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李三达(湖南大学文学院)
常培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内容简介】
新语境、新感觉、新艺术,呼唤新的美学形态。美学,作为艺术观念的抽象表达,不应是对既有哲学体系的推演,而应是对新艺术形态中蕴含之可能的把握和呈现。既有美学话语在解释新艺术现象时的乏力,说明它已失效。那种架空式介绍和讨论美学观念的研究方法,更是在建空中楼阁、植无根之木。研究者只有回到既有美学话语生成的历史空间、把握其生成逻辑,才可能为新美学话语的生成创造基础。如此,将美学研究和文学史、艺术史、艺术理论研究做有机结合,回到具体现象和作品,也就变得十分必要。
“美学的历史化”既是现代美学的发生特征,也应是当代研究美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简单地将抽象概念与抽象历史对接起来,而是在具体的历史场域和问题域内提取范畴。中国美学回到中国历史中去,西方美学也应回到西方历史中去。这种“历史”包括了社会史、艺术史和哲学史等不同层面。循此方法,美学研究的理想状态是既能把握住特定概念的历史变迁,也能呈现出概念背后的历史动因,既试着去解释具体现象,也在继续深化对经典文本的阐释。这肯定不是新方法,但目前而言,或是一条可取的路子。
(常培杰)
【讲题】
雅典剧场政体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主要成因
王柯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学”、“世界文学”与概念考古
方维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美学史研究:“照着讲”与新道路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如何历史地思考美学:以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为例
金 浪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视觉机制的历史建构
袁 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从美学“史”到美学的“历史化”
孙 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美学史中的三个片段
高 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共同的感觉:一种美学概念类型的历史演变及当代危机
李三达 湖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考问“真诚”:德国浪漫主义与古典艺术研究
杨 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审视“外观”:前卫艺术与美学之变
常培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位置图
注:校外人士入校需携带身份证,入校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并按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