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我们习惯了在静园二院的高朋满座,人头攒动,习惯了讲座、论坛作为大家学术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春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特殊形势,我们虽然不便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但透过微信公众号的线上平台,我们依然联通着遍布海内外的学者网络,源源不断地传递学术讯息。为此,文研院开辟“特别推送”栏目,希望以视频形式,呈现一批学者对当前世界与人心的思考。无论是为疫情背后的现代社会总体特征把脉,还是以医学视角看待人与病毒的互动,无论是古今还是中西的议题,我们都希望读者能够从中重温“人”的聚合,感受来自静园二院的思想跳动和人文关怀。
本期视频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主题为“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基于古代于阗文明的观察”。视频内容及全文将于明天(本周六)推出,敬请关注。
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
基于古代于阗文明的观察
内容简介:
灾祸的发生是必然的。灾祸伴随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古代发生的大灾大难,有些没有被文字记载下来,有些变成了神话传说,变成了画卷,有些只剩下了祭祀的祈祷文。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下,当日常的生活没有大的波澜时,那些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灾祸早已令人麻木。而当真正面对一场大灾,再回望历史,隐含在神话、宗教文献中的事件、逻辑似乎更加清晰。往日熟视无睹的历史文化现象,一下子显露了催生其发生的原因。灾祸发生在人类社会,必然连带产生人文现象,连带产生思潮、文化潮,催生新的民俗,甚至新的信仰。本次的讨论,仅以一方视角,以古代于阗文明为案例,观察于阗人应对天灾人祸的方式,以及其背后的信仰和理念。
学者简介:
段晴,1971年进入北大西语系,1978年考入南亚研究所,学习梵语以及印度历史文化,1982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汉堡大学留学,1987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北大任教,现为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晴老师致力于古代印度伊朗语语言文献研究、梵文贝叶经研究、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词汇研究及佛教史与古典佛教文献研究,发表《于阗语无量寿经》《波你尼语法入门》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