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论坛”是文研院特色的学术项目。三年多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加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诸多核心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激发学术发展的潜在活力。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我们将依托文研院的微信公众号,重启思想对话与交锋,特开辟“云端论坛”栏目,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文研院长期以来致力推动的跨学科交流,呈现给关注文研院的朋友们。
第二期“云端论坛”题为“镜中火焰——李沧东的《燃烧》,今日电影与世界”,视频内容将于5月29日(本周五)推出,敬请关注。
内容简介
韩国导演李沧东拍摄的影片《燃烧》入围2019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获得了场外有史以来的最高评分。本次论坛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电影《燃烧》进行细致的、多层面的深度剖析和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魏然副研究员将从文学改编和文化政治的维度解读村上春树《烧仓房》、福克纳《烧马棚》及李沧东所创作的《燃烧》之三重文本是如何融合于电影之中并各自发挥其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涛副教授主要从电影产业的角度,针对《燃烧》和《寄生虫》这两部韩国电影在不同电影节上的斩获,谈“新韩国电影”的类型发展问题,管窥奥斯卡、戛纳以及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柏副教授从“消失的女人”这一主题切入对《燃烧》进行了分析。最后,在讨论环节,四位老师分别对这部影片的社会表达及其所谓的“电影死亡”议题做出回应和讨论,进而尝试探究“今天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的未来”等话题。
学者简介
戴锦华,1978年进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1982-1993),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等。代表作有《电影批评》、《电影理论与批评》、《昨日之岛》、《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等。
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94-200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2006年博士毕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至今。主要从事戏剧、电影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有《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2002年)、《摆渡的场景:从文学到电影》(2012年)、《〈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与戴锦华教授合著,2014年)、《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戏剧批评》(2015年)。
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电影与新媒体艺术。代表著作有《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电影导论》、《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等。
魏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从事西班牙语文学、拉丁美洲文化研究及中国与拉美文学关系研究。近期发表的论文有《“他加禄的哈姆雷特”的抉择:何塞·黎萨尔的去殖民与亚洲问题》(载《外国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在笔与枪之间:〈讲话〉在阿根廷的阅读与挪用》(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年第 3 期)、《旅行书写、人文地理学与摩尔人——张承志解说的西班牙语世界》(载《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等;译著有《文艺复兴的隐暗面:识字教育、地域性与殖民化》(2016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