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重读乾嘉学术

发布时间:2020-11-21

“阅读古文明:语文学的历史与方法”系列论坛




人文学术的专门化是一种无形的壁垒,越来越细密地切割研究领地。很多学术领域已经开始失去整体性的研究视野,专业化使得学科内部的不同分支之间也已经很难形成沟通和对话。


作为古典学基础的语文学(Philology),是一种追寻文献原始形态和文本本来意义的方法。文献研究或文本研究的另一面,其实就是语文学的研究。语文学是直面文本的学术,故可避免学科专门化的前见。它从探索性(或考古式)的阅读开始,去接近文本的实际意义,这是一种质性的学术。


18世纪乾嘉时代的考据学,在方法上与语文学颇为接近。在那个时代,除了戴震、钱大昕这样的天才外,多数学者会选择一部古代经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古代文本之间存在的互文和异文,是考据学的主要材料,所以任何一部经典的解释,必须以整个古代文献为基本背景。18、19世纪的那些顶尖学者,虽然多是一生治一书,但他们均以古代文献的整体研究为背景。


如果我们回溯语文学和考证学的传统,或许能够超越学科壁垒,为重归学术的整体性创造一种可能。基于此,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拟举办以语文学(Philology)为主题的系列学术论坛,探寻古典研究的整体与质性之路。






文研论坛119·“语文学的历史与方法”系列】重读乾嘉学术


时 间

2020年11月21日(周六)09:3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腾讯会议平台直播

召集人

徐建委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

与谈人

虞万里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玉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漆永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戚学民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到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潘静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简介】


清乾隆、嘉庆时代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具原创性的时段之一。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考据学者,继承顾炎武、阎若璩等清初学者的古音研究和文本校勘等方法,尝试探索上古汉语的音义关系和经典文本的原始意义。而另一侧,身处边缘的章学诚则开始了以颠覆经学的神圣性为内在动力的撰述。此外,惠栋、卢文弨、钱大昕乃至姚鼐,都在当时或以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经典研究中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工作方法。除了戴震、钱大昕这样的天才外,多数学者会选择一部或几部古代经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古代经典文本之间存在大量互文和异文,每一部经典的解释,必须以整个古代文献为背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典范意义。功能上,这是以一部经典为提纲,来统领整个古代文献研究的方法。所以,18世纪的那些顶尖学者,虽然多是一生治一书,但事实上他们研究的都是古代文献的整体。


精深未必意味着偏狭,在学科分工愈加细密的今天,乾嘉学术能否为我们带来新的灵感?我们是否应该从学术史的脉络中重新评估那个时代的学术?



【参加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11月21日(周六)9:30 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根据防疫相关要求,本次活动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参加,请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


同时,论坛将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


直播二维码: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GNEYBkqjotoe




“阅读古文明——语文学的历史与方法”系列论坛


第一场

主题:重读乾嘉学术

召集人:徐建委

与谈人:虞万里、刘玉才、漆永祥、戚学民、徐到稳、潘静如

第二场

主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语文学

召集人:柯马丁Martin Kern

与谈人:Anne Eusterschulte(德国柏林自由大学),Glenn Most(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Martin Ker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沈卫荣(清华大学)

第三场

主题:语文学的历史与传统

第四场

主题:不同文明的语文学

第五场

主题:数字人文与语文学的契机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