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发现通天洞——通向早期人类的生活世界

发布时间:2021-05-15

“沙漠腹地与欧亚通衢:人群的迁徙与生活世界”系列论坛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期人类的长途迁徙显得尤为壮美而神秘。迁徙不仅带来新的技术与物种,也沟通着山海相隔的文明,因而交通之地就往往记录了那些勇敢者的足迹,留下丰厚的物质遗存。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段,翻越帕米尔高原上冰雪覆盖的垭口,便进入中国的西北边陲新疆。作为连接欧洲与东亚的重要节点,这一地区的内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历史的脉络,还有许多待解开的谜题。在人类走出非洲进入东亚的过程中,无论是考古学抑或是分子人类学,都有证据指向人类的近亲与人类的直系远祖在此相聚,并且还发生了混血,这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迁徙来说极具学术挑战。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无数个绿洲文明,通过埋藏在地层里的植物孢粉来还原远古时期的气候环境,诞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考古学。四千多年前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古印欧人后裔,成为开发沙漠绿洲的最早先民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从东亚经过新疆通向异域的文明载体,而生活在新疆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同样也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汇聚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专家,以论坛的形式,努力重建这一地区古代先民的活动轨迹与生活世界,在黄沙、戈壁与河流、绿洲之间,还原曾经的欧亚通衢。


【系列论坛第三场】


【文研论坛140】发现通天洞——通向早期人类的生活世界


时 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14:00

参加方式:腾讯会议平台线上直播

引言人

于建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与谈人

李水城(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李 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王幼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何嘉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内容简介】


位于新疆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发现于2014年,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同时也首次提供了本地区旧石器-铜石并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遗址堆积序列清楚,年代跨度大,不仅填补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


通天洞遗址所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位于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中亚东欧等地区为邻,该遗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讨更新世亚欧大陆东西两侧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从2016年至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专家已在此从事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本次论坛,参与学者将围绕这处遗址对于研究东西方早期人类迁徙与旧石器文化交流、早期东亚现代人起源、农作物传播、石叶技术起源等方面的学术意义,进行介绍和探讨。


【引言人】


于建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新疆长期从事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工作,主持了哈巴河县东塔勒德墓地、托干拜二号墓地、喀拉苏墓地和布尔津县海流滩墓地、图瓦新村墓地,吉木乃通天洞遗址等遗存的考古发掘工作,主编《新疆岩画调查报告》、《新疆阿勒泰地区考古与历史文集》等。


【参加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5月15日(周六)14时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直播https://meeting.tencent.com/l/SC5Vcq4B6F1a




“沙漠腹地与欧亚通衢:人群的迁徙与生活世界”系列论坛


第一场:从小河墓地到北方墓地——死亡之海中的古印欧人寻踪

引言人:伊弟利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第二场:绝域探孤城——大唐西域草原的统治中枢

引言人:郭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第三场:发现通天洞——通向早期人类的生活世界

引言人:于建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与谈人:李水城(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幼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何嘉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第四场:沧海桑田——新疆的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

引言人: 李承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

第五场:徒步克里雅河——沙漠河段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启示

引言人:李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