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明清时期西学在华传播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21-05-28

“西方知识形态在中国”系列论坛



明末以降西学东传,而清代雍乾后,禁教限商,影响渐微,直到晚清西人破门而入,形势遂为之一变。近代传入的西学,各类知识形态,举凡宗教、科技、天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诸科,曾对中国的现代转型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依托相关领域的学者,文研院在“西学知识形态在中国”这一主题下,组织系列研讨,旨在探明近代以降(上溯明清、下迄于今)的西学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和共生。


2020年,该系列论坛第一、二场“鸦片战争之前的新教东来、西学传入与本土化”、“广学会与晚清思潮”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本月,系列论坛第三场“明清时期西学在华传播及其反思”也即将开展,详情如下:


【文研论坛144·“西学知识形态在中国”系列】明清时期西学在华传播及其反思


时 间:2021年5月28日(周五)14:00

参加方式: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腾讯会议线上直播

主讲人

韩   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文研院2020年秋季邀访学者)

梅谦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评议人

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

主持人

孙承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文研院2021年春季邀访学者)


【论坛简介】


明清之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为达到传教之目的,耶稣会士采取学术传教的策略,输入大量西学,举凡宗教、哲学、科技、艺术、政治、伦理等,皆有涉及。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到西学,影响堪与历史上几次大翻译运动媲美。明清之际传入的西学影响深远,清中后期士人还不断研读西学、刊刻西书,直至19世纪新教传教士入华时仍有波及。本期论坛将对明清时期西学在华传播过程中的科学与宗教、天主教中的“创造”观念、西学的延续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发言提要】


韩琦:关于明清时期欧洲科学传播史的总体思考


近三十多年来,欧洲科学在华传播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内乃至国际科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讨论。本讲将集中讨论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欧洲科学传入的诸面相,对不同时期科学知识的传入与宗教的关系给予总体的说明;对不同国籍、不同教派的传教士所扮演的角色,传入科学内容的先进性问题,依据史实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而揭示科学传播背后复杂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因素。


梅谦立:哲学意义上的创造论——晚明《寰有诠》(1628年)与阿奎纳


“创造”是一个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至关重要,却为东方世界所陌生的概念。晚明时期,随着耶稣会士来华,他们也尝试将“创造”概念引进中国,由此发生文化冲突和交流。在这个进程中,葡萄牙耶稣会士傅汎际(Francisco Furtado)与中国基督徒李之藻(1571 - 1630)撰写《寰有诠》(1628年),第一卷基于阿奎那的思想,从形上学角度阐发哲学意义上的创造论,成功树立了一个思想的高峰。一方面,《寰有诠》系统介绍了“五路”,并着重关注其中蕴含的上帝存在与世界存在之关系;另一方面,《寰有诠》通过多种论证有力地证成了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且其创造绝对自由、不需任何先决条件的道理。


李天纲:守山阁学人群体与明清“西学”的延续性——以《几何原本》为例


《守山阁丛书》是金山县士绅钱熙祚(1801-1844)出资,钱熙泰、顾观光、张文虎、钱熙咸、李长龄及李善兰于道光十五年(1835)刊刻的丛书,至二十四年(1844)刻成,共112种,665卷,阮元作丛书序称:“其书采择校雠之精,迥出诸丛书之上。”该丛书的意义在于收入了十多种明末“西学”著作,如《简平仪说》《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数学》《推步法解》《天步真原》《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制诸器图说》《职方外纪》等。一般以为,自明末研习“利徐之学”,清初学术内卷,清中叶已经“西学”不讲,再次兴起则要到“洋务运动”以后。金山《守山阁丛书》及其学人群体在“鸦片战争”以前就研读“西学”,和粤商潘仕诚在《海山仙馆丛书》(1849)中收录西学著作还有不同。如果说《海山仙馆丛书》可用“冲击-反应论”解释的话,那我们理解《守山阁丛书》则可称思想史上的“内在理路”。金山知识群体在清末走出江南,享誉全国。以《几何原本》全本为例,我们或者可以提出一种连接明清西学和中国近代史分期的延续性解释。


【参加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5月28日(周五)14:00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根据防疫相关要求,本次活动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参加,请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同时,论坛将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


直播二维码:

直播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gZtEddQCDbcx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