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研讲座237
语言的流动
全球史视野下近世欧亚大陆东部的翻译浪潮
(约1300-1850年)
时 间:2021年12月05日(星期日)10: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孙来臣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 教授
评议人:陈力卫 日本成城大学经济学部 教授
王宏志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 教授
主持人:李伯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ZOOM:819 1952 5639(会议号)
内容提要
全球史研究大多强调物品、人员、技术和思想的流动和传播,而本讲座则着眼于一向不被重视的语言流动(即翻译),旨在从全球史的广度与历史的深度探讨近世欧亚大陆东部(主要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翻译活动的重要作用。该讲座既强调16世纪开始西风东渐对近世亚洲翻译活动的大力推动,但更重视亚洲内部自身活力对近世翻译的巨大影响。本讲座从最宽泛的角度将“翻译”界定为文字、语言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信息转换,深度发掘长期被忽视的翻译形式。结合约瑟夫·弗莱彻 (Joseph Fletcher) 有关近世世界节奏加快的论述,近代东亚国家的“言文一致”运动,以及维克多·李伯曼 (Victor Lieberman)对近世欧亚大陆政体走向的考察,本研究强调亚洲翻译的深层功能,即翻译作为文明/文化交流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对近世国家构建过程所起的作用,提出“翻译就是生产力”的观点。通过对翻译内容、数量和速度以及翻译教科书和工具书编撰的研究和量化,本研究揭示翻译是物品、技术和思想流动的基础,从来导致信息量流通加快,国家行政效率提高,亚欧大陆东部因此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近世性”。如果说翻译铸造了近代日本(丸山真男和加藤周一),那么翻译也造就了近世亚洲。通过比较,本研究认为:近世亚洲与近世欧洲的翻译一样,既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
主讲人简介
孙来臣
河南新乡人,曾就读于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历史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特聘教授,“海外东南亚研究译丛”主编和“姚楠翻译奖”主持人。研究范围包括近世(1400-1800年)东南亚史、外中关系史、亚洲军事史和翻译史。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线上听讲须知
我们将通过ZOOM会议,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文研院及主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