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研读书38
清代跨文化中间人的消失和通往鸦片战争之路
——沈艾娣《翻译的危险》研读会
时 间:2022年5月13日(星期五)15:00
主讲人: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
主持人:陆 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与谈人: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程美宝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
赵妍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 纪 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助理教授
语 言:英 语
ZOOM:88528711509(会议号)
内容提要
人们探寻近代中国悲剧的根源时,往往会联想起乾隆帝对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Macartney Embassy)的高满态度,认为表征于此的“天朝”心态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在新书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中,牛津教授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则提出,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傲慢无知”是在半个世纪中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而非统治者或社会文化的固有特质。

▴
关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的讽刺漫画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www.britishmuseum.org/)
通过检视两位曾深度参与马戛尔尼使团的译员的生涯,沈艾娣追溯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英间跨文化中介者(cross-cultural mediators)活跃与消亡的轨迹。沈艾娣表明,尽管熟悉西方的中国人一直存在,但日益紧张的局势使那些跨文化中介者陷入危机。清廷对英国人的“无知”并非简单固有,而是通过对跨文化中介者的压迫而人为制造的;在压制专家声音的过程中,清廷错过了一个获得洞察力的机会,而这些洞察力本可能使鸦片战争有着不同的结局。
拓展阅读

▴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
目录(滑动阅览)
主讲人简介
沈艾娣
(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擅长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近代早期以来的中西交流史(特别是近代中国传教士的历史),山西地方史,1911年的革命与民族主义,20世纪儒教,天主教问题。代表作有:《传教士的诅咒》,《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和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 (《翻译的危险:清朝与大英帝国两位翻译家的非凡人生》)等。
线上听讲渠道
为方便不能到场的听众,我们将通过ZOOM会议,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文研院及主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直播地址:
https://us02web.zoom.us/j/88528711509
也可扫描以下二维码直接进入会议室: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