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但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发布时间:2022-09-08


文研论坛168

但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 间:2022年9月8日(周四)19: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王 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教授

主持人:文 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教授

与谈人:李婧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教授

             吴功青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副教授

             成 沫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助理教授


内容提要

从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神曲》的整体构思、结构布局、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保守的,其作者维护中世纪价值观的意图显而易见,因而,这部人类文学史中罕见的巨著被西方评论家称为“中世纪天鹅的绝唱”。但是,但丁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是矛盾的,因此,《神曲》的许多局部内容十分自然地流露出对新时代情感和精神的同情和赞许,这些同情和赞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正是因为如此,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是一部隐喻、训世、叙事诗,“训世”即训导世人,它道出的是作品的写作目的,而“隐喻”讲的则是作者为达到训世的目的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神曲》中,不仅隐喻非常精彩和巧妙,明喻及对人物和景况的描写也十分具有画面感。但丁以拯救人类为己任,把诗歌作为传播真理的工具,为了实现教育民众的目的,他需要采用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形象的语言,从而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和场景。


但丁之后,欧洲产生了人文主义,逐步走入了更强调尘世快乐、探索和追求的文艺复兴,人类开始进入近现代社会;这与但丁及其代表作《神曲》的推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直至今日,但丁和《神曲》仍然是各国文学、哲学和史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但丁学者”也成为各国语言中常用的专有名词。但丁是意大利文化的象征,被尊崇为代表意大利民族的诗人;2020年1月17日,意大利政府宣布每年的3月25日为 “但丁日”,这足以说明但丁在意大利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本场论坛旨在讨论但丁其人其作和但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为今天我们理解但丁和他的作品,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对他之后的时代的影响提供一些认识的路径。


拓展阅读




《神曲》

La Divina Commedia

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获得者王军教授诗体翻译,并做详尽注释。书中共109幅简笔画插图

[意] 但丁·阿利吉耶里 著

王  军 译


《神曲》(Divina Commedia),原名喜剧(Commedia),是但丁的代表作,也是意大利文学史中最伟大的诗篇,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难得的瑰宝。《神曲》以三行诗体和连锁韵形式写成,全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篇。描述但丁在地狱、炼狱及天国游历的经过,一开始是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后来是由他的心上人贝特丽奇引导。《神曲》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从神学到哲学,从政治到经济,从宗教到伦理道德,从神话到人类历史、城市史和家族史,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人类孕育,几乎无所不有,它的结构之宏大,涉及的人文和自然学科之广泛,提及的历史和神话人物之众多,在人类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也是罕见的。它不仅总结了中世纪文化,而且概括了西方古典文化,为后人研究中世纪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他的史诗《神曲》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留名青史的作品。此外,他还著有《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等重要作品。


译者简介:王军,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译协汉译意研究会会长。2012年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已出版译著:《疯狂的罗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意大利国家文学作品译者奖)、《歌集》和《神曲》。




《但丁传》 

[意] 马可·桑塔伽塔 著

李婧敬 译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作者简介:马可·桑塔伽塔(Marco Santagata,1947—2020),意大利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1976年担任威尼斯大学文学教授,1984年担任比萨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2003年坎皮耶罗文学奖(Premio Campiello)得主,2006年斯特雷萨叙事文学奖(Premio Stresa di Narrativa)得主。他也是意大利学界声望最高的但丁和彼特拉克研究专家和古典诗歌研究专家之一。


译者简介:李婧敬,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教授。2017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意大利研究博士学位。对意大利语语音教学有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语音教学及文学研究论文。已出版多部译著,2018年凭借《达·芬奇传》荣获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颁发的年度国家翻译奖译者奖。


线下听讲须知

为配合防疫工作要求,请您在活动现场全程佩戴口罩,隔位就座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登记、测温等工作。因现场空间有限,到达防疫要求的人数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欢迎您关注线上直播。


线上听讲渠道

为方便不能到场的听众,我们将通过腾讯会议,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文研院及主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直播地址:

https://meeting.tencent.com/l/vzkw73201qhd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直接进入会议室: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