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华与世界”一直是文研院的核心学术旨趣。2019-2021年持续推出的三期“文明之间”系列讲座,重点关注文明的复合性与包容性;今年秋季,文研院酝酿推出“文明的源与流”系列讲座,仍然旨在倡导带有比较视角和自觉意识的文明研究。
在近代人文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对文明源头的追溯,以及传播与流变过程中的重构,促使中西的研究者将眼光投向不同族群的语言、文献、考古资料、神话、图像等社会生活的总体事实,加以重新解释和阐发。围绕“文明的源与流”,我们既顺流而下,看文明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到包纳百川;也展开比较,看水文与宏观地理的相互作用。本系列讲座邀请多学科的学者,探讨诸如:文明的起源与演化,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文字的关系,文明的中心与边缘,物质/生态基础与宇宙观,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融通与构造,等等议题。以下为第一讲。

文研讲座260·“文明的源与流”系列
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
时 间:2022年10月10日(星期一)19:00
地 点: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赵 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沈睿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内容提要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国际学术界很早就开始关注相关问题,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很长时间里缺乏资料和系统认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田野考古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路,促使中国考古学界开始重点关注中华文明起源。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负责专家,赵辉教授将介绍文明探源工作组织与开展的方式,以及从中得出的对中国文明进程和特质的一些认识。
主讲人简介
赵辉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士学位,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硕士学位,1986-2000年历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1988年循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交流协议赴日进修,1997-1998年作为外国研究员,应邀赴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工作一年,2000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石器商周考古。代表作为《“多元一体”一个关于中华文明特征的根本认识》(《中国文化遗产》, 2012年第4期)、《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0期)、《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国家文物局2009年10月1日)、《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8期)。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委会主任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线上听讲渠道
我们将通过腾讯会议,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文研院及主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直播地址:
https://meeting.tencent.com/l/STxjkOmuPWFD
也可扫描以下二维码直接进入会议室: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