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华与世界”一直是文研院的核心学术旨趣。2019-2021年持续推出的三期“文明之间”系列讲座,重点关注文明的复合性与包容性;今年秋季,文研院酝酿推出“文明的源与流”系列讲座,仍然旨在倡导带有比较视角和自觉意识的文明研究。
在近代人文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对文明源头的追溯,以及传播与流变过程中的重构,促使中西的研究者将眼光投向不同族群的语言、文献、考古资料、神话、图像等社会生活的总体事实,加以重新解释和阐发。围绕“文明的源与流”,我们既顺流而下,看文明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到包纳百川;也展开比较,看水文与宏观地理的相互作用。本系列讲座邀请多学科的学者,探讨诸如:文明的起源与演化,早期国家的形成与文字的关系,文明的中心与边缘,物质/生态基础与宇宙观,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融通与构造,等等议题。以下为第四讲。
"文明的源与流"系列讲座之四·文研讲座267
文明起源与存在论事件
时 间:2023年3月3日(星期四)14:3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杨立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评议人: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内容提要
这是一种创世史观的历史哲学,基于三个概念:(1)存在论事件。解释人类文明的结构和秩序如何被创造出来,即解释结构-秩序的起源;(2)递归的问题。以“溯因逻辑”去发现和分析哪些问题在历史中不断递归出现。递归出现的问题必是文明的根本问题;(3)历史的意义涌现。历史的意义是后效意义,基于过去、现实和未来的传递性。理解历史的意义涌现需要以“因果涌现”的方法去分析历史何以形成通向未来的传递性。
拓展阅读

赵汀阳《四种分叉》
"万物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自古代以来,就萦绕在中西思想家心头。《四种分叉》从时间、语言、道德、意识这四个维度,对这个古老问题进行了新颖而富有深刻的见解,从而揭示了存在与非存在、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学院派技术性的讨论,它们更关乎人类生存的独特性、历史性与伦理尊严。
主讲人简介
赵汀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博古睿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著有《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第一哲学的支点》、《坏世界研究》、《天下的当代性》、《惠此中国》、《四种分叉》、《历史,山水,渔樵》等,一些著作被译为Alles Unter dem Himmel (德国);Tianxia tout sous un Meme Ciel(法国);Redefining a Philosophy for World Governance (英国);All-under-heaven:The Tianxia System for a Possible World Order (美国);Tianxia: una filosofia para la gobernanza global(西班牙); Nowa Filozofia ladu Swiatowego (波兰); Un Dieu ou tous les Dieux (法国,与A. Le Pichon 合著);Du Ciel ala Terre (法国,与R. Debray 合著)。
参与方式
本次活动将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
为方便不能到场的听众,我们将通过腾讯会议,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文研院及主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直播地址:
https://meeting.tencent.com/l/t9ZKgYU2810e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