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未名学者讲座08】王洪喆:信息时代的人与机器——维纳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延伸

发布时间:2016-11-22


未名学者讲座(08)

信息时代的人与机器——维纳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延伸

 

时间:2016年11月22日(周二)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二体 B101报告厅

主讲人:王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

主持人:滔滔(北京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讲者简介】

王洪,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媒介史、冷战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博士论文题为《漫长的电子革命:计算机与红色中国的技术政治1955-1984》。目前的兴趣关注控制论和计算机在20世纪美苏阵营和第三世界的历史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1941年6月,MIT数学系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看过电影《公民凯恩》的首映后,给导演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写了一封长信。此封信不仅是对影片的高度评价,占据信件绝大部分篇幅的是一部原创的电影剧本——信息与电子工程的世界史。维纳描绘了电信业在19世纪的起源,关于电报与电流的战争,对技术专利与电话网霸权的角逐,以及这一切将要颠覆性地塑造20世纪和未来世界的可能。维纳试图说服威尔斯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必将“超越《公民凯恩》对于大众报业的描写,筑就一部预告未来的史诗”,因为“信息即将取代报纸和其他大众媒体,成为权力操控未来世界的基础”。 没有证据显示威尔斯回复了这封来自数学家的合作邀约。1948年,维纳串接了他在不同脉络中的工作,包括战时武器研究、梅西会议(Macy Conference)期间传播学、人类学和物理学的跨学科研讨、以及他本人对脑神经科学和假肢方面的专有兴趣,写成了整合和命名一个新领域的首部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在其中,“模拟(analogy)”成为核心概念——对动物、人脑、机器、社会系统的控制和通讯问题进行类比。战争期间,人类学家米德(Margaret Mead)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多次怂恿维纳尽快将控制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科学和社会控制问题,维纳直至去世都反对这一提议,并因此遭到FBI的调查。他坚称不同于有机体,社会的控制是一个政治与权力议题,而并非单纯的技术创新,现在更迫切的任务是让公众意识到信息社会的操控属性,并利用信息科技去实现“人的延伸”。 为何人类学者会成为控制论的推手?为何维纳一直拒绝信息技术向社会领域的扩散?什么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用处”?本讲座重访20世纪控制论起源的历史时刻,追踪其在热战和冷战中被遮蔽的技术路线斗争过程,以期批判性地理解形塑今日信息社会话语背后的技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