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考试与中国社会

发布时间:2022-06-12


文研论坛164

考试与中国社会



时 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4:00

主持人:陆一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

与谈人:刘海峰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陆 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应 星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 胤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陈文龙  华中科技大学语言文化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

             赵晓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李  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

             渠敬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

曾几何时,考试几乎变成了讨论中国教育问题时绕不开的中枢性主题。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值得我们将其置于更长的历史脉络之中,以更综合的视角来观察。



近代以前,没有其他文明社群会像古代中国那样,以考试的方式来挑选其理想人物,使之成为统治精英,并由此确立国家的政治文化理念。这一选拔制度曾经并不是唯一的选项,它的逐步形成和巩固离不开特殊的历史条件,更是脱胎于有深厚根基的社会理念。这是一种基于儒家伦理和文明观的公平意识,它在普遍意义上相信个人对此种理念均有把握能力,它相信通过科举考试能真正做到“选贤与能”。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在看似一贯的宗旨之下发生了多次变革,而中国社会的结构也随之而出现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对科举考试的充分说明,就无法呈现过去一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的基本样貌。对科举考试内涵变化的把握可以成为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其他方面的钥匙。考试文化与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运作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为无数中国社会的观察者所注意。



在当代中国,作为选拔政治精英的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但教育意义上的考试,尤其是高考,仍被视作改变个人社会地位甚至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机会的分配过程中特别强调考试结果,也说明了公平性原则在当今社会运作中的关键性地位。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进学业竞争和考试体系,考试的大众化随即产生了新的教育难题和社会心理。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考试制度正经历着频繁的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中经常被谈论的“公平与效率”“选才与选人” “教育与选拔”之间的纠葛在多大程度上是传统制度和理念的延续,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反应?为了思考今天的考试制度对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有何种影响,研究中国古代考试与社会的结构性联系将给我们重大启发。

线上听讲渠道

我们将通过腾讯会议,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文研院及主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直播地址:

https://meeting.tencent.com/live/7001953435748996671


也可扫描以下二维码直接进入会议室: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