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戴景贤:论《文史通义》之——“学术”观与“学术史”观

发布时间:2024-03-29


文研讲座323


论《文史通义》之——“学术”观与“学术史”观



时 间: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19: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戴景贤

    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 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特聘客座教授

主持人:张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本场讲座有线上直播,见下方“线上听讲渠道”


内容提要

本次演讲主要针对清代学术由清初发展至清中之大势、清代中期学术发展之成就与其中难于厘清的纠结,分析乾隆、嘉庆时代学者章学诚于其主要著作《文史通义》中所呈现之“学术观”,及延伸而有之“学术史观”。


关于清学发展的大势,涉及“考证学”所取得“方法学”上足以独立成学之基础、清初儒学意识中之“反形而上学”、“经学诠释学”作为“儒学”评判之标准、清初史学之开创及其所以未获有效支撑的缘由、“学术”概念之分化与“学术史”观之建立、清初“理学”之衰落与清廷之尊朱。


关于清学中所涉及难于厘清的纠结,包括:经史之学缺乏核心议题、性理学于“形上学”衰落后所陷入之哲学困局、乾隆盛世下若干方面思想之停滞、学术分化后“儒学整体性”之逐步消解。


而就章学诚所构建的“学术观”来说,则可概述为六点,即:1、具有轴心意涵的文明史观(“原道”、“原学”之论);2、治术统合论(“周公集大成”之说);3、史学的蕴育(“六经皆史”);4、“教”与“学”的分野 (教法不二,学出多门;言不足以尽道);5、“学术”因流衍而生变化;6、“学脉”为文明所系。


至于其“学术史观”,亦可概述为12点,即:1、儒学传承中之“经学”,性质不纯;2、儒学中之“经学”、“史学”各有其不足;3、“理学”不可脱离经、史之学;4、“语录”非可独立成学;5、“清学”来自“宋学”;6、近世学术惟“朱”“陆”得以树立形态;7、“史学义例”应成为论史之核心;8、“文”与“献”二者不当相离;9、“诗”、“赋”为诗教之流衍,四部之学“子”流而为“集”;10、“性情”、“功力”、“学问”,三者相需;11、“地域文化”之重要;12、本朝学术亟待改造。



主讲人简介


戴景贤

字嘉佑,祖籍安徽合肥,1951年出生于中国台北。自高中起便师事著名史学家钱穆,前后逾二十载。198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中山大学(高雄),曾任该校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特聘教授。此外曾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22年荣休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北京)国学研究院特聘客座教授。代表作有《明清学术思想史论集》,《王船山学术思想总纲及其道器论之发展》,《钱宾四先生与中国现代学术》,《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宋元学术思想史论集》等。



线上听讲渠道

我们将通过文研院视频号、b站平台,对本场活动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众应尊重北大文研院及演讲人对本场活动音像内容拥有的版权,请勿录音、录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侵权必究。





主  办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