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39】赵刚:细读陈映真的小说《忠孝公园》

发布时间:2018-04-11

2018年4月11日,文院第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五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教授、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刚作主题报告,题目是“细读陈映真的小说《忠孝公园》”。文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杨建华、孙歌、韩潮、严志斌,访问学者张治、戴海斌、苏芃、孙正军、徐建委、刘亦师、高波,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等参与讨论。

 

 

赵刚教授首先感谢文院的邀访。难得的驻访机会使他得以在陈映真全集出版之后拥有一段完整的时间,既能够同其他学者学习互动,又能够专注而有效地阅读陈映真全集的部分书目,以期重新掌握其文学作品,特别是晚期小说(如《忠孝公园》)的思想内涵。对于陈映真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全集的出版为他们提供了研究便利及研究要求。赵刚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方法较为传统,需要对文本、作者与时代语境这三重因素进行交互编织的理解,即所谓的“知人论世”。因此,全集的出版对其新一轮的陈映真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忠孝公园》作于2001年,约略同一时期的小说还有两篇,即《归乡》(1999)与《夜雾》(2000)。这是陈映真创作的最后三篇小说,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与之前的最后一篇小说《赵南栋》(1987)相距长达12年。陈映真是一个公认的“思想型作者”,他总是以自己的思考回应时代的挑战。因此,世界在其间发生的变化,其令陈映真激起的危机感和介入思索方式就变成了理解陈映真晚期文学的关键。

 

陈映真先生

 

十二年间,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得陈映真迫切地对几个问题展开焦点思索,其中包括:旧殖民的伤害及其遗留问题、1950年代以来台湾的历史反思与整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发展等等。

本场报告中,赵刚教授细密地分析了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林标与马正涛。他指出,两个没有交集的人物之间覆盖着共同的近现代史。在具体的历史叙事之外,赵刚教授对“罪意识”这一陈映真晚期著作中最繁出、最重要的主题着墨较多。赵刚教授在比较林标与马正涛这两个角色后指出,陈映真更为立体丰富经营的对象其实是后者。究其原因,无非是陈映真对于“加害者”有着更为强大的思想、道德与情感投注。

《忠孝公园》层次丰富,指类繁多。在历史与现实的叙事方法之外,陈映真也动用了高强度的象征手法。赵刚教授认为,“忠孝公园”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象征,且分别以樟树与木棉象征了“忠”与“孝”这两个人伦道德条目的危机崩解状态。赵刚教授表示,在所有繁多的指涉之中,《忠孝公园》于作者来说最具痛感。在冷战与内战的历史脉络及新旧殖民与垄断资本主义的结构下,社会与人群的道德底线面临丧失的危机。脱殖民化与重新做中国人,这两件事其实经常是同一件事。使当代台湾社会的道德肌理免于溶解是时代摆在两岸中国人面前的共同挑战。

 

 

赵刚教授指出,陈映真书作《忠孝公园》,讲的也是大陆的故事。大陆本身也在新旧殖民的遗留与影响之内,而非之外。对伪满洲国与日据时期的反思固然不可回避,时代摆在我们眼前的要求作答的,其实更是两岸中国人该如何面对自身在各个方面(经济、社会、文化格局、道德想象以及知识构造)与“美国”的相对关系。因此,《忠孝公园》是借两个小人物的悲剧来诉说当今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问题。可谓所说者小,所指者大。

赵刚教授最后指出,阅读陈映真文学,与所有重要文学文本一般,要求读者细读:细细耙梳其中的复杂歧义,细细品味其中的光丰润。同时也要求读者感受并领会贯穿于陈映真文学之中毫不妥协的毕生使命:结束那因新帝国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而造成的民族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