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40】刘亦师:田园城市学说之思想来源及其全球传播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4-18

2018年4月18日,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六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刘亦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田园城市学说之思想来源及其全球传播与实践”。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杨建华、赵刚、韩潮、严志斌,访问学者张治、戴海斌、苏芃、孙正军、高波参与讨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刘亦师

      

      刘亦师助理教授指出,1898年,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天:通向真正改良的和平之路》(以下简称《明天》)一书中以大篇幅阐释了开发、管理新建“田园城市的可能性,完整地提出了这一学说。“田园城市”以“自由”与“合作”为基础,经由建设一系列新城而形成区域性的社会城市,达到疏散城市人口和重组城市结构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和平渐进地改良英国社会的理想。其中,土地权公有、居民自治管理是这一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并由此衍生出“卫星城”“绿化隔离带”“城市疏散”等相关概念。


霍华德:《明天:通向真正改良的和平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by Ebenezer Howard)


1902年,《明天》一书得以再版并广为流传。次年,英国第一处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正式动工建设。从该书出版算起,田园城市学说在短短5年内由“纸上谈兵”变为现实,既奠定了英国现代城市规划运动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还促生了一系列直接影响城市政策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田园城市运动。可以说,系统考察田园城市的思想来源、全球传播和实践活动是研究20世纪以来中外城市规划史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不但有助于形成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对加深认识我们当前所处城市的各种问题与发展方向也有着直接关联。

英国第一处田园城市:Letchworth,1903


刘亦师助理教授认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学说并非旷古未有、凌空出世。他从规划思想史的角度出发,以独特的方式融合了19世纪以来针对城市问题的各种反思和解决方案。此外,霍华德还从英国社会改良运动、19世纪理想城市理论与实践以及宗教影响等三方面缕析田园城市的思想来源。考察社会改良相关思想主要内容、生成背景及其为田园城市学说吸纳或扬弃的方式有助于廓清维多利亚晚期英国社会思想的变迁,也能更加明确田园城市的特征及其历史贡献。

19世纪,英国社会改良主义者提出的多种新城建设方案与实践,如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潘伯顿(Robert Pemberton, 1788-1879)、白金汉(James Silk Buckingham, 1786-1855)等,以及19世纪末由企业家实际建成的伯恩维尔镇和森赖特港等工人住宅区,均成为霍华德形成完整的田园城市学说之思想来源。作为虔诚的公理会教徒,19世纪80年代产生的教堂七城方案也对霍华德拟定田园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城市区域结构有所启发。

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的新和谐村(New Harmony),1838


为何只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得以实施并大行其道?刘亦师助理教授表示,他的学说采取示范而为的方式,跬积渐进,既体现了善于调和的特点,还强调了自由精神、勇于试验的重要性。同时,霍华德正确地估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舆论,并配合以详密理性的分析计算,使田园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既具可操作性,也能为现实政治和既得利益者接纳和支持。

提出后不久,田园城市思想便化为一场席卷全球的田园城市运动,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还诞生了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和学科——现代规划史上的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均与之密切相关。田园城市运动既将田园城市思想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促使各国政府渐次将城市规划纳为职能部门,反过来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和扩充田园城市思想内容。诚如前文所说,第一处田园城市于1903年开始兴建。而在此后,这一运动转向设计手法和规划技术,具体体现在蜿蜒优美的街景、充分绿化和林地、设计精良的住宅及公共建筑等。至于本质性的土地权属和土地增值归属等问题,未予以讨论。

德国、法国、美国、澳洲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不尽相同,因此,各国的田园城市运动同英国有出入且加入了颇多新创造。在非西方的国家和地区,传播方式更倾向于直接仿效技术和手法,漠视其产生背景和社会改造的宏大意图。试举几例,在非洲和巴勒斯坦,田园城市或城郊住宅(garden suburb)被当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的工具;在苏联,其与该国意识形态不符而被弃置;在日本和我国,这一运动被纯粹用作服务于上层阶级新式住宅区。我国在近代时期便已被卷入这场席卷全球的田园城市运动之中,且产生了较多文献,实例虽少却衔接了1949年前后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思考与实践。相比西方国家,非西方世界的田园城市更重视技术手段和空间形象,从微观的草地、树木、公园、建筑样式,到中观层面的分区制度、道路设计、土地重划,再到宏观层面的城市疏散、区域规划,无一不可以田园城市思想笼括涵盖,并足以显示这些国家近代化事业上的成就。

上海的田园城郊住宅,1929,建筑师邬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