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41】孙正军:重视图像自身的脉络——以《历代帝王图》皇帝异服的解读为线索

发布时间:2018-04-25

2018425日,文院第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七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院访问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正军副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重视图像自身的脉络——以《历代帝王图》皇帝异服的解读为线索”。文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杨建华、赵刚、韩潮、严志斌,访问学者张治、戴海斌、苏芃、徐建委、刘亦师、高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溪参与讨论。

 

院访问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正军副教授

 

孙正军副教授首先对选题缘起作了说明。他介绍了自己从对六朝士人皇帝的讨论及历史文献的史料批判研究进入这一课题的路径,并回顾当下学界对图像与历史关系的反思。

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的《历代帝王图》是传世画作中的精品。据称,该画作为初唐画家阎立本所绘,共绘有汉昭帝、光武帝、魏文帝、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陈宣帝、陈文帝、陈废帝、陈后主、周武帝、隋文帝、隋炀帝十三位君主。一个显而易见却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便是,帝王穿戴着不同服:其中一部分帝王身着服,另一部分帝王身着非冕服甚至便服。对此,台湾学者陈葆真先生以“原迹”的后半段为据,并将其与唐朝初年编修南北朝诸史联系起来推测道:这或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初君臣对南北朝正统所在的历史认识相关——着冕服者为正统,着便服者为非正统,。

陈葆真将《历代帝王图》视作一个整体,重视诸帝王之间的结构性联系,并由此提出了富有深度的图像理解,颇具启发意义。不过,若细审图像,我们可注意到其中存在的若干矛盾:正统性无可置疑的隋炀帝、汉昭帝未穿服,不具正统的蜀、吴二主却着冕服,同样身着服的北周武帝题记称其“无道”等等。尽管他试图通过质疑题记予以解释,不过,综合各种证据来看,尚不能轻易否定题记。因此,从图像自身语言看,“服即正统”、“便服即非正统”的对应关系难以成立。而唐人多以幞头而非冕服本朝皇帝像的现象,也显示出时人并无将服对应于正统的认识。

 

《历代帝王图》局部

 

基于此,孙正军副教授认为,我们应跳出“图像证史”的窠臼,转而从帝王像绘制的自身传统进行解答。从各种资料看,尽管尚无法确认汉人是否绘制了本朝皇帝像,但帝王像已在汉代出现是无疑问的。其时,绘制上古帝王时多用,绘制秦始皇及春秋战国诸王时则多用通天冠。及至魏晋南北朝,东晋南朝和北朝实际都存在两种绘制皇帝形象的模式。其中,自汉代而来的着通天冠皇帝像传统在南北双方均有继承,且各自又发展出新的皇帝像绘制模式。

东晋南朝当世皇帝多着白纱帽(通天冠仅被用于前朝帝王),而北朝皇帝既着冕冠,也着通天冠。只不过,出于滥用的缘故,一些非帝王也着通天冠,其象征意义被削弱。相较之下,冠的地位更为突出。因此,在这两种绘制皇帝像的模式中,作为“新发明”的着白纱帽和着冠的绘制模式更为重要。而这与《历代帝王图》中南北皇帝的冠服恰好相对。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图》绘者以不同冠服加于南北帝王,并非基于唐初君臣对南北朝正统所在的历史认识,而是沿袭了此前南北双方皇帝像的绘制模式。

 

《历代帝王图》局部

 

接下来,孙正军副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东晋南朝与北朝出现不同皇帝像绘制模式的原因。他认为,这与南北双方皇帝舆服文化的差异有关。冕服自东汉明帝永平二年重新问世后,魏晋以下用途渐广,但在南北皇帝舆服结构中的地位仍有差异。北朝冕冠地位突出,允为象征帝王的第一首服“符号”,东晋南朝皇帝也使用服,但白纱帽等于彰显帝王身份之际意义更为突出。正是在这样不同的皇帝舆服文化下,才酝酿出南北不同的皇帝像绘制传统。

报告最后,孙正军副教授以以上考察为基础,尝试对图像与历史的联系提出一点思考,并以自身对文字文本生成过程的认识为例,提出阅读图像也可遵循类似的途径,即从内证到外证,充分重视图像自身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