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54】刘成国:文以明道——9至13世纪《原道》的经典化历程

发布时间:2018-10-2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刘成国

                    

邀访学者论坛


20181024日,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七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刘成国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文以明道:913世纪《原道》的经典化历程。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刘静贞、陈映芳、贺照田、黄纯艳、薛龙春、周颖、郭永秉、伊萨贝尔·蒂罗(Isabelle Thireau)、弗雷德里克·布拉哈米(Frédéric Brahami),北京大学中文系吴国武副教授、程苏东副教授,《北京大学学报》责任编辑管琴出席参与讨论。

 

刘成国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次报告的选题缘起,继而转入报告正题。他指出,《原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文化史上最经典的篇章之一。1954年,陈寅恪先生发表《论韩愈》一文,高度推崇韩愈在唐宋思想文化转型中的承上启下之功,并将其历史功绩归纳为: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之弊害;呵诋释伽,申明夷夏之大防;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应;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其中前五点,便与《原道》密切相关。不过,《原道》的经典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士人精英、国家意识形态、科场文化等多方建构而成的。

 

刘成国教授表示为,自中唐至宋初,《原道》的影响比较有限。北宋仁宗朝的前三十年,是《原道》走向经典化的关键时刻。它被士人精英尊为文以明道的典范、排佛卫道的旗帜。它所揭橥的道统谱系,为方兴未艾的儒学各派提供了争取正统地位的言说方式,并以新颖的论述,引领了体写作。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为刘成国教授颁发邀访学者聘书刘成国教授进而表示,与唐宋间孟子升格同时出现非孟思潮相似,自仁宗嘉祐年间至北宋后期,《原道》开始受到佛教契嵩和儒学内部的各种质疑批判。不过,这并未逆转其经典化的历程,反而由此开启了宋代学术思想在本体论、心性论等层面深入发展的契机。绍兴和议后,宋、金南北对峙,《原道》的经典化在不同的地理、文化空间中呈现出不同轨迹。在南宋,韩愈虽被理学家从道统中排除,《原道》文以明道的经典地位则屹然不动。借助于科场文化的推动,《原道》进而成为普通士人文章写作的必读作品,经典的形成跨越了士人各个阶层。至于在女真统治下的北方中国,由于浓郁的三教合一学术思想氛围,《原道》一直较受冷落。直至蒙元时期,随着理学北传以及文坛宗韩之风的兴起,《原道》的经典意义才得以逐渐凸显。1260年元朝建立后,北方士人全面接受理学,《原道》的经典地位在更广泛的大一统空间中奠定。

 

最后,刘成国教授总结道:就《原道》本身而言,它涵盖了中国文化史上正统与异端帝国的兴衰等多重宏大主题,足以吸引各个时代、各个群体的关注。它首次以散体单行的形式,通过追溯本原,以一种崭新的言说方式对历史的起源、发展、变异和衰落提供了全面的叙述,并将根本原因归咎于异端的侵扰从而导致勒儒家正统价值观念的湮没,继而提出了相应举措,发掘出新的思想应对因子。这就为中唐以后儒学的反思重建和政治变革提供了合法化论证,指明了方向。它激烈的排佛举措,表现出坚守儒家文化本位、对抗佛道异端而毫不妥协的姿态。凡此种种,都是《原道》被奉为经典的文本机制。一旦遭遇相似的历史情景,这种独特的文本机制,便会激发出一代又一代关于正统异端对峙的历史想像,以及回归本原的变革诉求。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就《原道》的经典性、《原道》的经典化过程与宋代学术思想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道统的社会整合功能、理学家对《原道》的接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