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55】伊萨贝尔·蒂罗:民间重构社会共识的尝试——天津市公共聚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1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邀访学者论

20181031日,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八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伊萨贝尔·蒂罗(Isabelle Thireau)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民间重构社会共识的尝试:天津市公共聚会的研究。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文研院邀访学者邢义田、赖建诚、陈映芳、鲁西奇、贺照田、黄纯艳、薛龙春、刘成国、郭永秉、弗雷德里克布拉哈米(Frédéric Brahami)、周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迪出席参与讨论

 

伊萨贝尔·蒂罗(Isabelle Thireau)教授在其学术报告中介绍了自己近些年最关注的题目:巨变社会中的公众在建构社会规范时的行动模式。她回忆道,自己的汉学研究生涯几乎与中国的改革是同步展开的。她既见证了中国的巨变,也体悟见识了中国民众适应巨变的智慧反应。蒂罗教授表示,记录、分析社会主体行动者的实践行为,观察他们将多元社会观念运用于建构社会共识的复杂过程,对任何社会学家来说都是有压力的挑战

 

近年来,她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大城市做过三个类别的田野研究。然而在本次报告中,她仅介绍了其中组织化程度最低的一个民间聚会:胜利广场健身聚会。三年间,她每晚都参与健身活动的全过程,并之后五年间每次回中国均参与聚会

 

据蒂罗教授观察,公众聚会点的外呈形态为:无组织、无名称、无纪律、不收费且任何人可自由出入……这个最初原级别的群体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行动者的公开表达可获知,正是这类群体特有的强大包容度和自由度吸引了他们——使他们投身其中,乐此不疲。据她的观察,享受包容度和自由度仅是公众满足生命需求的其中一个方面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胜利广

 

另一个面向是,健身聚会在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与其包容性相结合,吸引聚合了一群公众日复一日地共同行动。按聚会召集人的说法就是一起做。蒂罗教授观察到一起做一起说是密不可分的,并分析了该行为的社会学意义指向:公众们肉身在场带来的物质性体验在重复性行为的牵引下形成了初原的共同体验,而这种共同体验可以生成出我们感。也就是说,一起做我们有极强的相关性关系。她还观察到,构成我们的并不是行动者的最终原因。建构一个合适的话语空间会是其原因之一。一起说既发生在健身前、健身期间,也发生在散会后结伴而行的路上。她将现场收集到的话语内容分成三大话题类别,其中大量话语包含有关伦理、价值取向、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正确与错误的观念性讨论。此外,话语内容也大量包含对存在物的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事实性的讨论。她指出,这类讨论对于生存在巨变社会中的行动者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生命需求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为伊萨贝尔·蒂罗教授颁发邀访教授聘

 

蒂罗教授还指出,她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均显示,中国公众已多方位、多途径地展开共识重构的活动,本次报告所提及的广场聚会仅是沧海一粟。最后,蒂罗教授为自己的田野研究作出几点小结,初步总结了一种公众重构社会共识的非组织化的行动模式

 

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们对她采用的社会学民族志研究方法、从人的实践行为提炼行动者可以明白的理论符号的研究路径展开热烈讨论,另有学者对广场聚会现象在中国的普遍存在性提出质疑。而上述种种讨论则预示着新研究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