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35】冯象:约伯解放上帝——再论好人为何受苦

发布时间:2017-05-29


2017年5月19日晚,“北大文研讲座“第三十五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地下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发表了主题为“约伯解放上帝——再论好人为何受苦”的演讲,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担任主持。



主持人朱苏力教授



朱苏力教授对冯象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进行了简要介绍。冯象,北京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硕士、耶鲁大学法律博士、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与宗教(圣经学)、法律与伦理(职业伦理)、法律与文学(法理、社会批判)、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民商法)。已出版著作有《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创世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摩西五经》(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6年)、《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智慧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8年)等。



主讲人冯象教授



在朱苏力教授介绍之后,冯象教授直奔主题,开始其演讲。冯象教授指出,中国近些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中首先是宗教问题,边疆地区的宗教问题,以及伦理问题,职业伦理和政治伦理,这两个问题都与《圣经》有所联系。而《约伯记》是《圣经》旧约的一卷书,记载了义人受苦、他的朋友们与他的辩论,以及上帝给他的回答等,最后约伯因回转而比受苦之前更加蒙福,着重探讨了为什么行为完全的人却会受苦的主题。该书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约伯的故事。但约伯不是亚伯拉罕传下来的以色列一支的智者,而是外族的先知。约伯的故事核心是好人受苦,约伯是完人,但却受到上帝降下的灾难,这就是该故事的挑战意味所在。

接着,冯象教授对《约伯记》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阐述:约伯是世界上第一个完人,绝对忠于上帝,并且为人谨慎,育子有方.但是上帝和天使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撒旦也出现了,在《约伯记》中撒旦的职能是上帝的检察官,在人间视察,再向上帝汇报。耶和华问撒旦说:“你从哪里来?”撒旦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耶和华问撒旦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那样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撒旦回答说:“约伯敬畏上帝,难道没有缘故吗?难道你不是在四周圈上篱笆保护他家及其所有的一切吗?凡是他所作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业日益兴旺。倘若你举手毁掉他家的一切,他不赞美你才怪。”耶和华于是决定让撒旦去考验约伯:“凡是他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你的手里,只是不可加害于他本人。”于是撒旦从耶和华面前退出去了。

又有一天,神的众子在耶和华面前侍立,撒旦也在其中。耶和华问撒旦说:“你从哪里来?”撒旦回答说:“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耶和华问撒旦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那样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你虽挑动我攻击他,无缘无故地毁灭他的一切,他仍然坚守他的纯正。”撒旦回答说:“人以皮代皮,情愿舍去所有的一切来保全性命。倘若你举手伤他的骨头和肌肉,他就必然会当面弃掉你。”耶和华对撒旦说:“他在你的手里,只要存留他的性命。”于是撒旦从耶和华面前退了下去,击打约伯,使他从头到脚长毒疮。约伯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妻子对他说:“你仍然坚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上帝,死了吧!”约伯对她说:“哎,难道我们光从上帝手里得福,就不受祸吗?”在这一切事情上,约伯并没有犯罪。

撒旦对上帝的挑战,上帝不得不回应,在一神教的语境中,这个神必然是全能、全知、至善的,否则就会有别的神或者魔鬼。然而这样的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统一的,全能和全知不可能同时由一个主体拥有。撒旦否认人的信仰是基于物质财富或其他的东西,而仅仅是契约关系。但是世界的不确定与偶然性使上帝的承认永远在延宕之中,延宕意味着全能与全知不能排除每个个体的不确定性,不知道约伯的信仰是否坚定;也有可能上帝不是因为约伯挑战其地位,或者是信仰的动机不单纯,而是全能全知无法排除不确定性。市场逻辑可以渗透在人与神的关系中,上帝不愿意心目中的完人变成市场上的主体,这样信仰它的人就会来和他做交易。为了安慰市场上的失败者,“看不见的手”的说法出现,成功者是因为接触到了“看不见的手”,失败者是因为没有接触到那只手。上帝不愿意自己堕落为那只手,所以必须接受撒旦的挑战,做出回应。

约伯的三个朋友——提幔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听说这一切的灾祸临到约伯身上,他们就从本处约会同来。他们远远地举目观看,几乎都认不得约伯了。他们见此情况便放声大哭,各个撕裂外袍,向空中扬起尘土,落在自己头上。他们为约伯悲伤,默默地坐在地上,陪他七天七夜,一言不发。《约伯记》中没有恶人,因为上帝创世的时候一连说了七次“好”,所造的一切也都是好的,但是约伯质问上帝:“你让恶人得逞,好人受难,还觉得是好的,难道你也和我一样是凡身肉眼吗?寿命也有限吗?所以你才刻意挑我的过失,指责我犯下了各种罪行,其实你一清二楚我根本无罪!”约伯提出上帝能力有限,不配做上帝,而且故意迫害义人。故事的讽刺意味也正在此,作为读者我们知道上帝为何使约伯受难,但是约伯不知道,而约伯不知道的这样一种处境恰好等于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处境,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而把一切归之于偶然性,而信上帝的人则会归之于神灵或者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安排。虽然读者知道上帝和约伯背后的争议点,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在解释的时候则必须站在约伯的角度上,由此阐发出的神义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正是约伯,因为这个故事把困境推到极端,难以替上帝辩护。

那么上帝是否真的有所不知或者有所不能呢?因此他的完人才会遭受考验?冯象教授在他的文章《先知为什么要被考验?》中提出,上帝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验先知,似乎只有两种可能:其一,那不是动真格,绝非不放心怕看错人,而是创世宏图的设计;目的在树楷模,让子民受教育。不过,成效未见得理想,时间久了,容易变成走形式:受考验的无须承担大的风险,只消表态积极教条正确,便可充当好人。结果非但无助于教化百姓,反而奖励了伪善,每每被恶人利用,败坏以色列的风气—这一点国人是最有体会的。故天父将亲选赐福的“信约之友”召来审察,应该不是做做样子。其二,为使考验成立而落实风险责任、压抑投机,上帝暂且放弃全知,转过脸去,背对未来。这样,直至亚伯拉罕把献祭用的木柴叫以撒背了,父子俩一步步爬上小山,垒起祭坛,白发翁捆了爱儿“放上柴堆,然后取尖刀在手,举起”—要到这最后的、令丹麦哲人齐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颤抖的关头,至高者才能确定,圣祖是否百分之百地敬畏,“连自己的独生子也不顾惜”。换言之,这是耶和华为擢立先知,主动减损大能,出空了神格,故而“缚子”于人神双方都是一场真正的考验。因为结局怎样,可否证成,人子固然无法预料,天父自己亦是没把握的。

耶和华为何愿意冒险,放弃预定,将自己的威望寄予亚伯拉罕?因为圣言在挪亚之世出了意外:耶和华因完人子孙筑巴别塔扬名,搅乱了他们的语言。没想到,扭了舌头“一个听不懂一个”,子民的信仰就蜕变了。随着部族相争,诸神蜂起,渐渐地,造天地的那一位反倒被人遗忘了;一部圣史,满是人子对神的误读、抗拒。上帝在自己开创的世界上竟成了一个贫窭的圣者,几无立足之地。所以,挪亚死后,救主拣选先知,认其忠信为义,实际是发动他的“绝地反击”:他决意推倒一切偶像,恢复巴别塔之前的人神秩序。

所以正如冯象教授在《夺福》中所说:人世的灾变,特别是义人的磨难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至善与自由意志,竟是互为因果的对立。换一角度,就圣史而论,也可以说,正因为有好人如约伯,无辜受苦,坚忍而虔敬,造物主才能不受约束地统治世界——是的,超乎任何道德伦理界限,甚而扶持邪恶、折磨义民,直至把“天下万国”的“权柄荣耀”都交到撒旦的手里,随他愿意给谁。新英格兰诗人弗罗斯特说,约伯“解放了上帝”,是一点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