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65】木村清孝:佛教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基于华严思想研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1-10

2017年11月10日上午,“北大文研讲座”第六十五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室举行,主题为“佛教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基于华严思想研究的思考”。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前理事长木村清孝教授担任主讲,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姚卫群教授担任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担任评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担任翻译。本场讲座中,木村教授结合自己在佛教学术道路上的人生经历,从华严思想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佛教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木村清孝教授担任主讲

 

一,求学经历与思考

木村教授出生于熊本县天草市的寺院家庭。该市也是日本基督教传播时间最早且较有影响力的地区。幕府镇压基督教之后,为防止其复兴派遣众多法师建立寺院——木村家族便是其中之一。数百年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家族历史使得木村教授选择以佛教研究为己业。

小学之时,木村教授从九州搬迁至北海道函馆市。该市于明治维新之前因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因而建有著名的教堂,教授便感觉到寺院与基督教之间亦有不可思议的缘分。木村教授认为,少年经历是促使其深入思考世间万象,也是后来主要从哲学层面研究佛教的重要契机。

高中毕业前,木村教授接触到禅宗的思想。“人间禅”是居士佛教团体,居士们精进认真地修行,以获得开悟作为最终目标。日本居士禅不似中国那般具有悠久传统,但日本居士对禅宗的热情心持续至今。当时,受“人间禅”指导人东京教育大学芳贺幸四郎教授的劝导,木村教授前往该校(即筑波大学)学习,并选择了哲学系伦理学专业。选择这个专业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按照日本习惯,长子该继承家业;二是木村教授本人对所继承寺院的社会关系与功能以及对“万物实相”这样玄妙的问题十分感兴趣。

木村教授在学习伦理学之余,广泛阅读了德语哲学原著。出于继承寺院该对佛教及东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考量,木村教授集中阅读大量佛教入门书籍备考东京大学从事佛教研究。东大的导师玉城康四郎教授是日本天台大家,亦是坐禅求道派,兼治华严。木村教授听从恩师的建议,决定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也就是华严研究

木村教授选择华严宗第二祖智俨的思想研究作为具体题目,原因如下:一、学界缺少对智俨的系统研究;二、对华严宗思想起点感到好奇;三、资料虽少却可准确把握智俨思想。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木村教授对智俨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方法论上讲,木村教授遵循的是思想史方法,即将人物思想放在思想史、社会史等大背景下来考察其起承转合与逻辑演变。他还发现,智俨思想的延展性很强,包括了多重层次且具有较强的立体性——正如其与印度、中国、韩国思想之间的联系那样。木村教授还意识到,应该将中国思想家放在整个东亚大背景下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之后,木村教授撰写的一系列论文从华严出发,上溯到印度,下延至日韩,在思想关联中展开华严学研究。

 

 

二,以华严研究角度阐述佛教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二部分中,木村教授从“佛教”的基本概念谈起。众人常说的“佛教研究”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与其他围绕几部原典展开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相比,至唐代,佛教经典的数量已达六千多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有人提出批判佛教,意图恢复以佛教原典来考察佛教的实质。但木村教授并不认同此观点,与其让佛教研究回到最初,不如考察其展开的过程与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这也许可以归为综合的文化学(studies of integrated culture)。要考察释迦摩尼佛的思想原貌,我们应该在历史演变中从不同的侧面来趋近其思想。

 

张文良教授担任翻译

 

近年来,佛教研究不仅包括文献学、思想史的维度,还包括宗教学、宗教社会学、宗教美术史、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关于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则是个人选择问题——但文献学是一切方法的基础。木村教授还认为,单纯的文献学研究是不足的,还需叠加思想史的研究,才更能趋向真实。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方法,并将其做到极致;其他人以不同方法研究,最终形成合力以形成相对全面正确的把握。

木村教授当下的研究方法是其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及比较的哲学研究方法。相对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从影响力上无法与之相比,属弱势文化。若要彰显东方文化的意义,就需要通过对比使之找到在世界思想文明史上的定位。所以,除了文献研究,此种比较研究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每个人在研究过程中,都会发现有意思的问题,之后就会找到有效的方法。比如说,中国佛教史上曾出现一大批被称为“伪经”的典籍。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往来看,真伪价值判断存在重大问题:其判断标准是经录作者认定典籍是在中国成立还是印度成立——印度为真经,中国为伪经。但是,印度这个概念本身弹性很大,古今印度不尽相同,且有很多大乘经典是在西域地区编撰的。这个地方能否称为印度,这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仅以地域划分真伪具有局限性。在中国、日本成立的许多经典从内容上更符合佛教教义与释迦牟尼的思想,却被视为伪经排除,这就不能正确认识思想发展的历史。木村教授回忆起自己写博士论文时就曾提及,伪经在某些方面恰恰反映了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实质,我们需要给予学术关照。因此,要考察《华严经》思想,就不能将伪经完全排除掉。

接下来,木村教授讲述了华严研究的意义。思想是“活”的思想,而“活”包括思想本身的发展过程、为活着的人展开这两个方面的含义。考察思想之时,不能将其视为抽象的教条,而应该与具体社会背景及思想展开结合。木村教授深切感受到华严思想至少拥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让我们的心灵更丰富深刻;其二,启发人对世界宇宙人生的实相之了解。人们通常在区别出自他、善恶等基础上进行思考,而华严从圆融的角度出发,将宇宙及个人看成相互关联的整体。这种思考方式是华严思想中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

现在的科学研究已证明,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凝缩、宇宙全息的点,华严采用直观的方式方法,描述了与科学研究类似的内容。若从此原则出发再思考人的价值与尊严等伦理学、哲学的问题,可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考察现代世界共有的核心理念“和谐”、“宽容”之时,华严思想可以提供某些理论支撑及思想资源。

 

 

三,评议环节

姚卫群教授指出,木村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佛教研究路径、学术研究起始及方法论等重要议题,自己深受启发、收益良多。

 

姚卫群教授担任主持

 

魏道儒教授则谈及三点心得体会。第一,中国学术界起步阶段的前辈已受到了日本学界的影响;上世纪中期产生了几十年的学术断层;改革开放后,学术迈上正轨。在佛教研究方面,来自日本学者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木村教授的学术影响在日本学者中非常突出显著。不仅于学术著作,更在中国留学生培养上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木村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学术成长历程及精神完善历程,并将学术研究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故此,本次演讲比单纯的讲述学术问题、书籍、人物等更有意义。阅读书籍只能看到一个“平面”的木村教授,但是今天,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立体的、能动的木村教授。此外,我们还能深刻体会其学术成就与学术观点的由来——来自于何处,又扎根于何处。“大道无门,千差有路”,木村教授不仅可以启迪我们获得学术成就,可启迪我们获得圆满的人生。而这些,都显示出了其在选择学术道路之时表现出的尊师重教与对真理的孜孜追求。

第三,每个人天赋不同,后天条件亦有差异,最后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千差万别。但是,在追求人生、学术的完美方面,一定会有相似之处,正如刚才木村教授讲述的华严的学说价值。

随后,魏道儒教授还提出了三点研究佛教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佛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社会现象。在研究历史悠长、影响极大的社会现象之时,与研究其他宗教、人文社科、乃至数物化都非常相似,即从已知推求未知。研究客观社会现象,开始即要认识到这是一条求真之路,寻找其规律与认识其本来面目。

第二,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比,佛教具有其自身特点。我们所研究的是会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宗教现象,其中定会蕴含伦理色彩,需要做出正误、善恶的判断。因此,我们的研究应该是追求善的过程。

第三,我们的研究是要有利于社会、他人,需要尽己所能将研究成果以最优美的形式呈现。

 

魏道儒教授担任评议

 

综上所述,佛教研究应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过程。纵使历程艰辛,需要学习多种语言、掌握多种方法、熟悉各国哲学等等,但若将学术视为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即使面带疲惫之色、劳倦之容,但定会有一种勃勃朝气来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