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73】傅无为:坚持,坚持下去!——阿比·瓦尔堡笔下作为自我心智画像的《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

发布时间:2018-03-08

2018年3月8日,“北大文研讲座”第七十三期第一场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坚持,坚持下去!——阿比·瓦尔堡笔下作为自我心智画像的《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由德国汉堡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瓦尔堡档案馆馆长傅无为(Uwe Fleckner)主讲,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主持。

 

图为傅无为教授

 

讲座正式开始前,朱青生教授对“瓦尔堡图像学”工作坊的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概述了瓦尔堡在艺术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由此引出本场讲座的主题。接下来,傅无为教授简要介绍了艺术评论家在20世纪初对法国画家马奈的作品的态度。他表示,当时的评论家们强调马奈作品中属于其历史时期的特定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其与同时期画家相比更难以被观众理解——即便是马奈的崇拜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特异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0年春,柏林举办了“辉煌的马奈作品展”,参观者之一阿比·瓦尔堡表现出了理解马奈作品所必需的敏感性和知性态度。展品中,《娜娜》、《在咖啡馆》等均是介于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的、享有独特地位的作品。傅无为教授表示,研究者们并不清楚是哪些特征唤起了瓦尔堡的研究兴趣,并获得他的高度评价。

傅无为教授认为,瓦尔堡在参展时怀有明显的先入之见。早在1908年,瓦尔堡就曾阅读过古斯塔夫·泡利所写的一篇名为《拉斐尔与马奈》的短文。在对照分析了《草地上的午餐》(马奈作品)与《帕里斯的裁断》(拉斐尔作品)这两幅作品后,古斯塔夫·泡利阐述了自己的创新构想:马奈在改造神话人物的基础上创造了他的人物形象,并成功吸收了创新的绘画手法。这对于瓦尔堡理解绘画主题的流转变迁具有深远意义,也用独特的方式证实了绘画领域转化过程的长期效应。

 

图为马奈《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 1863

 

接下来,傅无为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瓦尔堡研究马奈原作的过程。1928年春在德国举办的首场马奈回顾展对他的意义重大。这次展览展出马奈作品近百幅,包括扎卡里·阿斯特吕克与爱弥儿·左拉的肖像画以及一些描绘佚失杰作的作品。事实上,因心脏病发作,瓦尔堡的柏林之行并不十分顺利——但这也成为他参观回顾展的契机。傅无为教授在此引述了瓦尔堡对这次经历的回忆:“马奈在前面举着指挥者的火炬,我将跟随他。”为了攻克他自己意识到的一些绘画史上的问题,瓦尔堡希望成为马奈的追随者。

近距离接触马奈作品的经历对瓦尔堡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甚至认为赏画具有振奋精神的疗效。本次讲座题目中的“Manet, Manebit!”(坚持,坚持下去!)便是一句瓦尔堡引用过的、与马奈名字相关的拉丁语箴言,马奈本人亦曾选择将这句箴言印在自己的藏书票上。

傅无为教授认为,瓦尔堡将这位饱受争议的艺术家的宣言看作保护的力量,用以对抗自身疾病所导致的存在主义的威胁。同时,它也激励着瓦尔堡克服在研究绘画主题的流转变迁时遇到的方法论问题。在讨论“流转变迁”时,傅无为教授进行了延伸。他在对照当前全球性的迁徙现象后表示,只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释,才能明确主体自身的位置。

与过去相比,德国艺术评论家对马奈的看法在1928年发生了变化。傅无为教授介绍,在表现主义的首要影响下,马奈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起到桥梁作用、“既革命又保守”的历史人物。而在上世纪20年代,一个艺术史学家对现代主义画家如此关注,甚至将其视作艺术范式的历史模式改变的见证人,这一事实是很不寻常的。1928年5月,瓦尔堡将《草地上的午餐》纳入《记忆女神图集》的第一个以摄影形式记录的版本。这一早期版本选择了拉斐尔创作的《雅典学院》等作品为例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如何吸纳古代艺术进行了试探性论证。马奈作品的选用则是瓦尔堡对文艺复兴之后到该时代的一种预告。傅无为教授提到,随着版本的更新,瓦尔堡有关绘画主题流转变迁的论述更加具体,并围绕着“外光派绘画取代奥林匹斯诸神”如何实现的问题,研究了所有与拉斐尔和马奈相关的绘画材料。瓦尔堡对这些绘画作品进行了整理,按严格序列进行解读。基于当时尚不先进的摄影设备,瓦尔堡调整了摄影材料的大小以进行对比。

1928年秋,为建构理论,瓦尔堡前往意大利接触更多的绘画与文本材料。在此期间,他也致力于了解马奈画作《草地上的午餐》在图像中的谱系关系。瓦尔堡在《帕里斯的裁断》中发现有一例17世纪中期对拉斐尔绘画创新手法的改造痕迹,将其视作“一个主题从古代流转迁徙到当代过程中的一个缺环”,并把这些作品整理为图版——阐释、吸收、利用古代艺术的过程中“能量的反转”。傅无为教授介绍道,展出图版上的整个罗马绘画系列对瓦尔堡这一时期的研究提出了方法论上的最大挑战:“探讨这种方式的意义即恢复古代艺术中的情念模式,以满足能量传递、强调表现价值的历史理论。”

傅无为教授对瓦尔堡的马奈研究作了进一步说明。这位艺术史家在“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这一标题下制作了五幅图版,包含250多幅复制的图像。围绕拉斐尔/马奈图版,瓦尔堡构建了一个包含基本画面结构整体的框架,而这些结构整体正是他毕生的研究对象。1929年,瓦尔堡在一封书信中描述了与这些图画相配合的文本,即对《记忆女神图集》理论介绍的结论。他将图版赠予了格特鲁德·宾——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印象方面的协助者”和“表达方面的确认者”。傅无为教授总结道,这些事实说明瓦尔堡认为《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系列图版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即它们以图像的形式凝练为个人成就的传记。

接下来,傅无为教授对瓦尔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在《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系列图版中,瓦尔堡精心处理了画作的排列格局,以呈现从古至今“与命运的魔鬼对峙的过程”以及艺术发展所遵循的路径,直至在《草地上的午餐》的画面中完美表达人类自由。瓦尔堡大量引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复制品,并对作品中的姿势表达进行深入研究。在给古斯塔夫·泡利的一封信中,他提到:姿势表达的古风特色具有经久不衰的力量。

瓦尔堡所写的另一解释性文本则首先梳理了《草地上的午餐》在图像志中的谱系,结合古斯塔夫•泡利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瓦尔堡自己的解读:“从能量层面上重组绘画中描绘的人类的心理状态——这是通过姿势和表情互动过程中看似无足轻重的偏差而得以实现的。”瓦尔堡将这种心理表达所发生的反转视作解放的行动,且这种描绘主题由神祇崇拜向俗世之美的转变有着历史的源流。瓦尔堡认为,拉斐尔等人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一种从异教仪式中解脱出来的精神解放”,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则将这种精神解放进一步发扬,经宁静沉思的人物形象,展现对大自然永恒轮回的和谐的顺服。

对此,傅无为表示,瓦尔堡将认知的变化提升到了自然哲学的高度。在瓦尔堡看来,马奈在人性化的过程中担当了启蒙者的角色,其作品基于审慎的转化而非反传统的态度,并因此获得“引人入胜的说服力量”。但傅无为教授也提到,面向公众使得瓦尔堡未能揭示这一观点涉及的过于私人化的层面。

随后,傅无为教授还说明了瓦尔堡研究马奈的私人原因。瓦尔堡在组织与马奈相关的系列图画时遇到了方法论上的难题。图版上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心理状态上的二元对立(“狂喜迷醉”与“沉思默想”)状态,进行梳理后,瓦尔堡对此采用了双向性精神障碍的术语(“躁狂—抑郁型精神障碍”)进行描述。马奈所表述的明晰的自我意识使得瓦尔堡本人与读者得以洞彻其内心,“试图从一种反映自身经历的角度来解读西方图像元素中精神分裂的症候”。瓦尔堡揭示了自我内省是其研究方法的一部分,而这点也能从他在德语原文中表现出来的语法跳跃得到证实。众多材料表明,瓦尔堡将自己与马奈这一“忠实于所描绘对象的画家”等同起来,并在语言学方面得到进一步发挥。

最后,傅无为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瓦尔堡在心理学上的自我诊断表明,他极其关注马奈在世俗层面为摆脱“掌控命运的魔鬼”所付出的努力,而这对理解《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瓦尔堡对马奈的研究是一幅“心智方面的自画像”,且这幅自画像对他的生活起到了治疗的作用,成为一种指向自身的斗争与思考。

在交流环节,傅无为教授就听众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而生动的回答。从拉斐尔到马奈,画面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针对这一现象,傅无为教授提到,这一差异实际体现了由神祇光环的压抑到人性自身风格凸显的转变进程。关于马奈作品中女性人物的独特风格,傅无为教授认为,需要结合作品的神话学背景来考量这些现象。此外,朱青生教授也作了补充说明。他表示,现代的马奈研究往往与社会学和女性主义视角等领域联系起来,但与此同时,研究者需要具备历史的眼光,关注瓦尔堡自身所处的时代及其研究兴趣。

 

图为本场讲座主持人朱青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