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论坛14】魏斌:“山中”的六朝史

发布时间:2016-12-23

20161223日晚700,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第十四期在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论坛以“‘山中’的六朝史”为主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罗新教授主持论坛,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魏斌教授担任引言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陆扬教授、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杨哲峰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叶炜副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汲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自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田天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志远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博士参与讨论,校内外师生近百人参加此次论坛。

 

1.jpg

 

罗新教授首先就论坛的嘉宾和主题做了简要介绍。他指出,目前六朝史研究已相当深入,成果也颇为丰富,但山岳文化研究这一课题前人较少涉及,引言人魏斌教授近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在主旨引言中,魏斌教授以齐梁之际陶弘景所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一诗生发讨论,他指出陶弘景生活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山岳文化的转折期。由于山中修道和佛教山林化的影响,四世纪以降,在“山中”这一特殊的地理空间内,山中聚落和山神祭祀逐渐向寺院和道馆景观转变。因此,“山中何所有”之问,蕴含着理解这种山岳文化景观变化的重要线索。

 

魏斌教授从“土地所在”与江南地方性、信仰景观的变化及其空间表现、文献记述与知识景观的扩张、山岳历史中的六朝遗产四个方面介绍了他近年来有关六朝山岳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孙吴、东晋以及南朝立足江东,如何将“土地所在”的江南地方性融入侨寓政权的文化认同之中,为南方山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与道教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山中修道到山中寺院、道馆的兴起,意味着道教、佛教的山中修行,从个体性苦修到团体性“寺院”修行的变化。后者由于现实需求,往往要依赖于世俗世界特别是皇室和士族官僚的供养和支持。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山岳信仰景观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魏斌教授指出,伴随着山岳文化景观的变迁,有关山岳的文献记述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六朝是山岳知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献,其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山中寺馆的兴起。山中寺馆文献与世俗权力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名利之场”和“清旷之域”并不是截然可分。另外,单体性山岳记的出现是中国山岳知识史上值得注意现象,而早期山岳记撰述的契机似乎仍与山中寺馆的兴起有关。

 

魏斌教授提示了山岳文化研究所蕴涵的理解六朝历史的线索。他提出,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共同塑造了三至六世纪江南山岳的“名山化”,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地理格局。而山岳文化中佛、道两种因素的南北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作为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过程的一个切入点。此外,寺馆化时期的江南山林,对世俗政治、社会权力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融入性,南朝后期的宗教领域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江南寒门、寒人的身影,宗教领域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流动途径。“山中”的地理和文化特殊性,使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jpg

图为引言人魏斌教授

 

最后,与会学者以魏斌教授的引言为中心,就山岳寺馆生计、南方道路系统的构建、山岳土著力量变化、自然空间与文本空间的关系、佛教山林修行的独立性追求、山岳信仰的规范化、政治中心与宗教文化中心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进行了多学科交互、细致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