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论坛52】两汉魏晋时代丝路南道的多元文明

发布时间:2017-10-10

2017年10月10日晚上,“北大文研论坛”第五十二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两汉魏晋时代丝路南道的多元文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主持论坛并作引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外国语学院姜一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罗帅,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出席并参与讨论。

  论坛开始,段晴教授追溯了丝路南道多元文明交织的历史。按西域诸国兴起的时间顺序,首先可追溯到精绝王国。现在的尼雅遗址部分覆盖了西汉三十六国之精绝国的部分地域。精绝王国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原本仅存在于汉文史籍《汉书》当中,在西汉时已经不复存在,并入了后起的鄯善王国的版图。

      对精绝故地的确认主要根据斯坦因发掘出的书简。上世纪初,斯坦因曾四次进入尼雅,发现大量佉卢文世俗文书和少量汉文书。斯坦因第四次考察所获文物至今下落不明,照片却一直保存在英国图书馆中。90年代,中国学者王冀青、林梅村亲赴英国图书馆,才将斯坦因在尼雅第14号遗址发现的22枚汉简公布出来。其中一枚上书有“汉精绝王,承书从(事)”的字样,表明14号遗址所在地就是精绝故地。同时,林梅村教授推算出14号遗址出土的汉简来自西汉王猛时代以及东汉初年,尼雅遗址最早使用的文字是汉语。在精绝王国时代,中原汉文化进入西域时显示出强势的劲头,汉语成为精绝王国的官方用语,汉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上。这一时期最精美的文物是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护臂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极具中原汉文化特色。

      段晴教授强调,精绝王国仅仅存在于《汉书》当中,在魏晋时代,它逐渐沦为边缘,成为散落的聚落住地。西汉三十六国在历史上都是立体的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永远存续。


图为段晴教授发言

      还在西汉时,精绝国后来被鄯善兼并。鄯善即《汉书》中的楼兰王国,《后汉书·班超传》明确记载:“鄯善本西域楼兰国也。”但是鄯善王国的名字未见于佉卢文书中,“鄯善”也并非源自汉语,而仅仅作为地名存在。与“鄯善”这组音最为接近的是中古伊朗语的Šāhān-šāh,即“王中之王”。这一政治理念起源于两河流域,人类历史上第一大帝国——波斯帝国就依照此建立。这一理念在西域丝路南道的小王国里面也可以看到,比如佉卢文书中有几个佉卢王称自己为王中王。从鄯善Sahan这个词来看,楼兰转名为鄯善时,兼并了周围包括精绝在内的小国,在此之后,它自称为王中王。

      鄯善王国时期的流通货币是汉佉二体钱。铜钱一面是佉卢文,一面是汉文。佉卢文是贵霜的官方文字,可见西域当时的主要势力是贵霜人和汉人。公元100年,班超治理西域31年后回抵洛阳,东汉逐渐失控于西域。林梅村教授总结过,《后汉书·西域传》关于西域的绝笔之年是公元175年,在此之后,东汉还延续到了公元220年,这意味着东汉对西域有几十年的失控期。这期间西域各王国在文化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以印度西北方言为官方语言,佉卢文为官方文字。段晴教授认为,东汉撤出之后,大月氏败于兴起的波斯帝国。在公元2世纪后期,萨珊波斯兴起,贵霜衰落,人们逃至丝路南道一带。

      接下来,段晴教授对佉卢文进行了介绍。印度古代文字唯有婆罗谜文字和佉卢文,前者晚于后者诞生。佉卢文虽然是书写印度的文字之一,但它并未普及,仅是贵霜王朝时代的一种文字。后来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退出历史的舞台。段晴教授认为,仍有佉卢文随着贵霜人、大月氏人深入到了丝路南道各个绿洲,进入尼雅、和阗,并使用到4世纪末。人们对佉卢文非常陌生,但实际上它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有一批佛经是用佉卢文记录的。斯坦因当年也在和阗库尔玛尔石窟见到了佉卢文。



      据林梅村教授统计,尼雅遗址发掘出的佉卢文简牍上,共出现国王八人。东汉撤兵之后,汉朝对西域记录一片空白,学者无法得知当时尼雅遗址上发生了什么,而只能从佉卢文简牍中得知当时出现了使用佉卢文作为官方语言的王国,名为纳缚波。纳缚波是尼雅遗址上最后的王国,它也不是鄯善——鄯善始终没有出现在佉卢文中,只能算作一个政治概念。纳缚波国则是贵霜的一支逃至丝路南道并建立起的王国。

      段晴教授认为,既然尼雅从贵霜王国流亡而来,那么它在词语当中必然留有贵霜的痕迹。佉卢文是贵霜王朝的官方文字,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斯坦因通过对“draṃga官署”这个词引申义的考证,说明纳缚波的王室来自犍陀罗一带,曾经是贵霜王朝麾下的藩王。另外,佉卢文的书写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国王御用简牍楔印检;另一种是皮质的,出土文物有马伊利王写在羊皮纸上给官员的密信。可以看到,贵霜王国贵族都接受书写教育。

      同时,尼雅也是一个与汉文化圈毗邻的绿洲,文字语言中大量存有汉的特征。比如有一个翻译词“主簿”,佉卢文写作“cozbo”。纳缚波国由王土和封地构成,并无“州”的划分。凡是纳缚波国的国民,或者属于国王,或者属于封地的领主,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真正的自由民只有僧团的僧人。在公元3世纪最后的30年,封地、部族与国王产生了矛盾,当时的马伊利王利用“主簿”这个汉代官职的引入,对尼雅的官僚体制进行了一场变革。


图为姜一秀发言


      随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姜一秀进行发言,主题为“从佉卢文书中的刑罚看汉魏丝路南道的多元文明”。姜一秀提到,佉卢文书没有明确记载当时的刑罚体系,但可从出土的法律文书中进行推断。佉卢文书中与刑罚相关的佉卢文词汇大约有十个,既 Damda、Avimdhama、Mugesa、Sitha、Prahara、Nigraha、Hastagada、Bamdhana、Masu Khoritaga、Musga Chimdavo。直译成汉语即“惩罚”、“罚金”、“罚款”、“教训”、“杖罚”、“囚禁”、“拘捕”、“束缚”、“剔除头发”、“割除睾丸”。从词源来讲,Avimdhama和Mugesa这两个单词的词源不是很清晰,著名语言学家布罗认为这两个词都来自尼雅本地土语,意为罚金。

      姜一秀表示,刑罚词汇的方式标准与周边的文明有相似性,并以Musga Chimdavo割除睾丸一词举例。割除睾丸这种刑罚以往见于斯坦因等人发现的文书中。Musga是梵文中的“小老鼠”,引申意为睾丸;Chimdavo意为切断。青海藏医药博物馆收藏的司法文书中这样写到:“若是有人第二次提出意见,将被杖打一百,并将被放置木楔于生殖器中,割除睾丸。”姜一秀则在新疆博物馆藏的文书中读到:“谁若是第二次对此争议提出起诉,将会给予他杖罚,并且割除他的睾丸。” 这两份文书都载有Musga Chimdavo,并且与杖罚同时出现——给要翻供的人提出的威胁性刑罚。

      这个词汇来自印度雅利安的语言,印度也有类似的刑罚。《摩奴法论》第十一章规定:“玷污师傅床笫者必须坦白罪过……不然,他可以亲自割去其男根和睾丸,并且把它们捧起来合上双手向恶魔的世界笔直走,直到倒下为止。”对于犯罪的情况,《摩奴法论》的总体原则是犯法人以哪个身体器官犯罪,就割除哪个器官。只有不当的男女行为才会导致割除下体的行为,由此可见,古印度并不存在单纯割除睾丸或者下体的规定——这一点极大区别于佉卢文。

      中国的宫刑最早在《周礼·秋官·司刑》中提出,“宫者,丈夫割其势”。 纵观史书中记载,关于宫刑的形式有多种说法,而受刑者鲜因男女关系判刑。此外,东汉时期记载的因大逆不道被判宫刑,则是冒犯了皇权。佉卢文书中对于男女宫刑的判例与中原王朝一致,从刑罚方式上来看,两者都因大逆不道之罪割除睾丸。甚至可以这样说,佉卢文书中的几种刑罚正来自中原王朝的宫刑。

      姜一秀总结道,尼雅文明中的十种刑罚反映了丝路南道文化的多元性。一方面,这十种有关刑罚的词汇都能在印度古代经典中找到源词汇;另一方面,细究尼雅刑罚的体系,则与汉魏时期平行。由这些事实可以推出,尼雅的刑罚受到三种文化影响,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图为罗帅研究员发言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罗帅分享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简述贵霜王朝历史以及佉卢文进入丝路南道绿洲时间和原因。首先,罗帅简单介绍了贵霜王朝的领土扩张史。根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公元2世纪,月氏人被匈奴打败,逐步西迁,在大夏分为月氏五翕侯。约公元30年,丘就却统一月氏诸部,积极向兴都库什山以南发展,逐步蚕食印度-帕提亚王国。接下来,两个王一直在寻求扩张,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到迦腻色伽前期,占领了恒河中下游地区。在贵霜前四王的时候,随着军事扩张,贵霜也发展起一个广泛的国际贸易网络。它的贸易范围向西到达西印度洋地区,向南向东到达东南亚地区,向东沿西北路上丝绸之路,到达塔里木盆地、中原地区,长安洛阳等地都有贵霜的足迹。贵霜王朝与汉朝的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在建立贵霜王朝之前,大月氏就同汉朝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敦煌悬泉汉简中有17枚提到了大月氏,斯坦因第四次进行中亚考察时在尼雅发现的一枚汉简,也提到大月氏使者。

      在佉卢文进入丝路南道的时间问题上,罗帅基本认同林梅村教授所提出东汉末年这一说法。罗帅认为,佉卢文进入丝路南道与汉朝的统治相关。西汉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与管理制度传入该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汉朝的治理涉及政治、文字、社会体系等诸多方面。文字方面,在汉王朝势力进入之前,各国有语言而无文字。在汉王朝统治时期,官方通行汉文——这为楼兰、尼雅等地出土的汉简所证实。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西汉汉简,字迹为较为熟练的汉隶。罗帅认为,这批汉简可能由专门的文案机构为精绝国的王室成员代写。

      罗帅表示,汉朝统治时期,汉文在绿洲国家上层社会中使用。公元175年前后,汉朝势力撤出西域,绿洲国家文案机构中汉人离开。此举导致汉文维系的文字社会面临严重危机,并影响到各国行政、经济、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此时,各国都需要寻找汉文的替代品。由于国土狭长险远,鄯善国的行政管理层对文字的需求更为强烈,由此,国王直接引入了犍陀罗语佉卢文。

      随后,罗帅提出,佉卢文进入鄯善等国时承担贵霜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不大。究其原因,贵霜基本上未曾对塔里木盆地实施过有效控制。贵霜王朝的兴衰轨迹与东汉王朝大致重合。公元2世纪中期后,汉朝式微,对西域的统治变弱。同时期,迦腻色伽之后,贵霜也再没有能力向外进行大规模扩张。至公元230年前后,贵霜在今阿富汗的领土逐渐被萨珊蚕食,退缩到西北印度。东汉末年,也就是鄯善采用佉卢文初期的时候,贵霜王朝自身内外交困,不大可能对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施以政治军事压力。换言之,佉卢文得以在鄯善流行,并非出于外部的政治军事原因,而是出于内部因文字真空所导致的对新文字的需求。


图为林海村教授发言


      论坛最后,林梅村教授回顾了自己四十年来的佉卢文研究历程。若要研究佉卢文,先要学难度较高的梵文,还要通巴利文知晓一些音变规律,最后才能开始学佉卢文。对佉卢文的研究是从法国开始的。斯坦因委托波耶尔、塞纳、拉普生三人加入佉卢文文书的考释工作。现在的研究发现,在东汉末年,于阗、龟兹都在用佉卢文,后者的使用时间最长,一直持续到7世纪。当下的研究情况存在一个问题,即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就是在挑战很多人的说法。林梅村教授认为,研究佉卢文可以利用北大的优势资源,“联兵作战”,比如可以找藏语研究者来破译佉卢文中的地名难题。同时,还可以把和阗语相应的地名与梵文、佉卢文、汉文放在一起来讨论。


图为荣新江教授提问

 

      在观众提问环节,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提到,他从80年代以来就是林梅村教授的听众。80年代,他曾与林梅村教授讨论,因为汉文资料中没有任何记载,所以把佉卢文放在公元175年到220年这段时间是“死无对证”的。但反过来,林梅村教授的观点也填补了这段时期的空白。段晴教授所提出的说法也有道理,东汉时期汉势力退出西域,贵霜势力在当地上升,因而将佉卢文放在无汉文史料记载的时期。整体上,西方学者都一边倒地说,佉卢文的流行是因为贵霜人占领了塔里木盆地。从纯学术角度讲,西方说法缺少史料根据。罗帅提出的文字真空值得思考,但也要经过一段时间验证才知道能否为学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