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下午3:30,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第12期在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读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由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主讲,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刘绪教授、徐天进教授、雷兴山教授、曹大志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徐良高、严志斌、刘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研院驻访学者常怀颖出席座谈。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中心主任梅建军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陕西考古研究院王占奎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陈坤龙副教授、刘思然讲师,国家博物馆单月英副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社会与人类学系讲师马赛、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田天等。文研院驻访学者祁小春、曹晋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
演讲中,李零教授指出,中国的古史传说是个长期困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大问题,他试图以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作为厘清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首先,李先生回顾了疑古运动后,为什么蒙文通、傅斯年和徐旭生不约而同,全都把目光聚焦于族团说,指出此说乃应运而生,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学术机缘。其次,李先生进一步讨论族姓,把两周20姓分别归入黄帝集团、炎帝集团、二昊集团和祝融集团,指出族姓制度是两周时期的一大发明。复次,李先生讨论帝系,把先秦帝系分为两种五帝说,一种属周帝系,一种属秦帝系,指出前者是西周大一统的总结,后者是秦代大一统的预告。最后,李先生对上述讨论进行总结,涉及古史传说的层次,帝系和族姓的关系,以及二重史证在考古研究上的分寸把握。
评议环节,刘绪教授指出,梳理古史的传说时代确实非常困难。但我们可以从出土文物的角度,关注各个地域的人奉谁为祖先。例如,东周时期秦、楚两大国一个在西、一个在南,却都奉颛顼为祖先;黄帝在五帝中似乎“较弱”,而战国时期陈国却奉黄帝为祖先。
李伯谦教授则指出,考古学的出土文物只是一个符号,我们既不能完全排斥文献记载的作用,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文献,要秉持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周系和秦系的五帝说为何不同,这些方面都值得研究。
许宏研究员则强调,现在许多考古学者对文献学极其热衷,甚至超过那些只研究文献学的学者。这能够侧面反映出,当今一些考古学者对现有文献过于依赖。
唐晓峰教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指出,不同时期中国地图之间递进、转换的关系值得关注。地理学叙述地图时通常有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反映为一个主要的社会机制。例如,研究先秦时期的地图,我们需要注意从诸侯国到郡县制转换的问题,以溯及九州到诸侯国转换的问题,而这种转换往往意味着历史的大变动,意味着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具有极高的政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