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论坛38】王三庆:新见孤本《五杉练若新学备用》与敦煌斋愿类文献

发布时间:2017-05-31

2017年5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第三十八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行,论坛以“《五杉练若新学备用》与敦煌斋愿类文献”为主题。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王三庆作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主持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雷闻研究员,文研院访问学者、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副教授参与讨论。

首先,王三庆教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他报告的主题中“新见孤本《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的概况。《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现存日本驹泽大学图书馆,为海内外仅存的孤本。《五杉练若新学备用》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被称之为“新见”了,早在几十年前,日本学者就发现了这本书。江田俊雄执教于韩国东国大学校(前身中央佛教专门学校)时意外得到此书,并在《李朝刊经都鉴及其刊行佛典》一文中提到了此书。但因为是江田俊雄的私人藏书,所以没法得到世人的关注。在江田俊雄死后,其子将其藏书捐赠给日本驹泽大学图书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才为世人所见。接着,王三庆教授为大家概括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的研究现状。在2009年前后,台湾和日本一些学者对《五杉练若新学备用》进行了研究,发表过一些文章,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朴镕辰和山本孝子。

 

王三庆教授

接着,王三庆教授为大家解读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的书样和基本内容。“五杉练若新学备用”这一书名,顾名思义,五衫是指树木很多的地方,练若即兰若,新学备用即指给崇尚新学的学者所用。作者是应之,分为上、中、下三卷,有的已经残损模糊,版心中缝或作“五杉 XX(页数)”,每半页12行,行23至27字不等。上卷的《家诲》篇值得我们关注,首先,它类似于后世的家训,其次,它是后来补刻的,因为两张纸的纸张明显不一样。王三庆教授指出朴镕辰《家诲》的第二页版心为“上五”,应是判断错误的。因为,若以现存三卷计算,《家诲》和《法数》各1.5页,其第二页“上五”,则上卷总数不过6页,尤其未补《家诲》前,4页半不到,与中卷的26页,下卷的24页,显然不相称。因此,王三庆教授认为非“上五”,应是“廿五”,这样的话上卷就有25页,与中卷、下卷尚可平衡。

紧接着,王三庆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的作者应之的生平及《五衫集》的编纂流传。在《南唐书》第26卷《浮屠传》中有关于应之的记载:“僧应之:姓王,其先南闽人,能文章,习柳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初举进士,一黜於有司,投册骂曰:‘吾不能以区区章句取程于庸人,遂学为浮屠。’……敕应之书,镂版既成,上之,元宗欢曰:‘是深得公权之法者也。吾闻公权尝以笔谏,穆宗为之改容,今效其法,尚可见其风采。’应之书名益振,迁右街僧录。中主、后主书体与之相类,当时碑刻经兼备众体,尤为精笔。尝作行书以文绢写进士深崧曲直不相入赋,颇有气骨。”钱塘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335中也有相关记载,目前可见记载,仅见这两处。《五衫集》一书在中国早已亡佚,原书传到高丽后,明英宗下令重修,因而幸存于国外。至于应之的文集或书迹,都已经亡佚。

接下来,王三庆教授重点解读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卷下中的斋疏愿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受五戒文、放生文、十念文、施食、悬幡、孩子挂脱僧衣或戴脱钳子、道场齋疏并齋文。王三庆教授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与敦煌文献《齋琬文》进行对比分析,《齋琬文》斋疏愿文可分为十类:赞佛德、庆皇猷、序临官、隅受职、酬庆愿、报行道、悼亡灵、述功德、赛祈赞、祐诸德。两者内容十分相似,王三庆教授从“十念文”进一步探讨了敦煌文献与《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的呼应。“十念”之探讨,文洛钧学位论文重在讨论“十念往生”之可能及议题,余如温宗堃、廖明活、陈剑煌等,或在讨论净土思想及高僧时偶或涉及,晚近朱湘玉撰述《十念往生的意义与相关讨论——以<大正藏>净土三经及其注疏为例》应是压轴之作,然皆止于净土大师或三部经典而已。有关“十念”的不同意涵及功能性,从未被讨论过。其实“十念”意涵非一,然而直念南无阿弥佗佛名,能够除罪往生佛国净土之说者,乃随后来净土发展所成的简易法门,并以易知易行,最称方便法门,直教人存于世间,只要一口气在,放下屠刀,口诵南无阿弥佗佛,即可立地成佛。也应如此,斋会或各个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十念”之文,例如:为病人十念文、为亡人十念文、山所十念文、除灵十念文。并且,儒家的丧葬仪式节在临将入圹时,也都请僧道或部众助念“十念”的节目,然后才昇柩入圹,成为当日三教共同的实践仪式,也是台湾迄今依然存在的丧葬民俗。

王三庆教授举例说明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中两组四篇特殊的斋会风俗——挂僧衣、脱僧衣,戴铁钳子、脱铁钳子。王三庆教授讲述了张学良“跳墙和尚”一事,张学良3岁时母亲请人为他算命以有克母之命,有人建议到寺庙做“寄名和尚”避灾。张母带着张到寺里烧香,一个老和尚指点:“自小多灾害,父母担惊骇。自许入空门,全凭佛爷带。前殿不打扫,后殿不礼拜。脱下僧袍来,赶出山门外。”说着,让张学良跑出寺外,听到第一个人的名字,就拿来为自己所用,那时刚好有人喊“小六子”,自此便成为张学良的乳名。跳墙和尚要在三年或结婚前还俗,还俗的方式多样,有从长板凳的一端跳到另外一端。跳墙和尚自有一套专属斋愿仪式,今日最早文献以应之《五杉练若新学备用》卷下所录为首见。至于小孩戴铁钳子,也并非徒为装饰,都是具有保护儿童顺利成长,并借着民俗而推广宗教信仰,本书卷下,无疑是载录这类民俗的最早见证。二者有关宗教的民俗信仰,如今已经变形演化成各式各样,距离原初设置的形式或意义已经渐行渐远。

最后,王三庆教授总结,《五杉练若新学备用》的发现为中国寻回了一部重要的亡佚著作。为中国佛教华化找到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报告仅是尝鼎一脔,但已足以显示本书的重要性及内容上的独特地方,不但与敦煌文献或唐宋以来的作品相呼应,对于元明以后的教律禅等佛教作品及荼毘仪式,以及韩国的佛教仪礼,也都有不少的影响。

在王三庆教授的主题报告后,论坛进入了自由讨论阶段。

首先,雷闻研究员称王三庆教授的报告有开创先河之功,受益匪浅。《五杉练若新学备用》虽是僧人所写,但远远不只是与僧人有关,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的《家诲》篇可谓是后世家训的开山鼻祖。并且,在佛和儒的关系、丧葬礼仪中佛教道教的介入、对于社会生活层面的影响这些意义上,这本书非常重要。并且,出乎预料的,没想到孩童出家的渊源竟然如此早。可以说,这本书是非常深入日常生活。王三庆教授将《五杉练若新学备用》整理出来,可谓功德无量。使我们对于唐宋时期的了解会更加深入,我们应竭力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来挖掘这座宝藏,不辜负王老师整理之功。

接着,童岭副教授表示赞同雷闻研究员的看法。并提出独特看法:这个书可以放在传世与新发现史料的整个脉络中来看。孩童铁钳子,在传世史料中有很多例证,这或许与我国古代“贱童好养”思想有关,比如皇子要在宫外抚养,许多大户人家的孩子都有比较通俗的乳名。童岭副教授最后提出,关于《五杉练若新学备用》还有几点有待研究:孤本为什么会保存在日本或者韩国?韩国人和日本人为什么会将其保存下来?以及,僧人礼仪的世俗化,三教不齐论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荣新江教授

最后,荣新江教授总结说,王三庆教授是与敦煌类书的第一人周一良齐名的,特别早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王三庆教授今天所讨论的《五杉练若新学备用》,多少年来也是敦煌学界十分重视的领域,也是有许多争议的领域。敦煌学界有学者提议把这类归为愿文,是从文学角度的,但很多学者不同意,因为愿文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斋文,是介乎高等佛学著作与一般民间作品之间的,荣新江教授认为这是敦煌学研究的出口。《五杉练若新学备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非常细致、完整,应该得到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