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6】李霖:文本·结构·经义——《毛诗》的经学世界

发布时间:2017-05-02

 2017年5月2日,本学期第九场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学者李霖发表演讲,主题为:“文本·结构·经义:《毛诗》的经学世界”。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主持报告会,院长邓小南教授,访问教授陈国球、高曼士、孙秀林、许宏,访问学者罗曼玲、吕博、仇鹿鸣、童岭、徐晓宏、袁一丹、张瀚墨,清华大学法学院赵晓力教授等老师参与讨论。此次报告,是李霖老师近年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讲授和研究《诗经》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他未来数年研究的规划。

 

《毛诗》清翻相台本——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本科《诗经》教材

 

李霖老师首先介绍了报告主题的含义。《毛诗》即儒家《十三经》中的《诗》,由诗、诗序、西汉毛公传、汉末郑玄笺构成。对于《毛诗》的“经学世界”,基本文献还应包括郑玄《诗谱》。李霖老师试图追问,在内容丰富的《毛诗》“世界”中,什么内容是经学的,经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什么?一般认为,经学是从经书“文本”到“经义”的阐释,李霖老师则特别提出,在“文本”与“经义”之间尚存在“结构”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结构”的产生基于经书“文本”,而又具备“文本”本来欠缺的要素。

 

“文本·结构·经义:《毛诗》的经学世界”的核心议题是,《毛诗》将风、雅、颂各部类诗篇,对应商周天子及列国国君,使古史成为《诗》的内在结构。毛传、郑笺对诗篇经义的具体诠解和发明,均附着于这一古史结构。三百篇不再是孤立诗篇的叠加,而呈现为一个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整体。李霖老师认为,这个整体是经学家层累地建构形成的。建构工作主要不是根据史料,起决定作用的是《诗经》乃至群经经义。换言之,《毛诗》中蕴含着一套广大而精微的经学体系。

 

 

李霖老师

 

该议题所针对的问题主要有二。一是以往的《诗经》学史研究,集中在对《毛诗》诗序、毛传、郑笺是非对错的评价,对各种经说成因的认识,则相对不足。二是上古史研究者对《毛诗》认识的分歧,李霖老师希望在疑古、信古之间,找到通向经学本身的道路。

 

李霖老师拟通过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毛诗》经学体系是否存在及其特点。二是《毛诗》经学体系的由来。对于前一方面,李霖老师指出,《毛诗》大序提出“正变”之说,小序将诗篇系以商周天子及列国国君。《毛诗》实以古史来建立诗篇的结构秩序,并将对该君王乃至该时代的价值判断与该篇经义保持一致。《毛诗》的古史结构统摄全部三百篇;序、传、笺、谱各级文献均严格遵循该结构;相关古史叙述属于经学话语,不必是信史;即便不是信史,《毛诗》各级文献也极少自相矛盾;各级文献在该古史结构中各具不同功用。基于以上理由,可以说明《毛诗》中存在一套完整、严密、自洽而精微的经学体系。

 

对于《毛诗》经学体系的由来,李霖老师认为这一体系是“层累地建构”而成的。关于“建构”,李霖老师指出,《毛诗》的古史结构不是从《诗经》文本中自然生长的,也未必有史料依据,而是经学家建构的产物。建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义。经义不局限于《诗经》学,经学家还可能受到《尚书》、《春秋》、《礼》等群经经说的影响。

 

关于“层累”,李霖老师以室屋设喻,认为诗为基址,序、谱为椽栋,传、笺为泥瓦。古史结构的建造,起于诗序,成于《诗谱》。看似琐碎孤立的各条传、笺,实皆从属于《毛诗》的整体结构,并着力完善其体系。无论是序、谱建立的结构,还是传、笺的阐释和发明,又皆得以容纳于《毛诗》经文之字句、篇次、部类等提供的文献基础。

 

 

邓小南院长为李霖老师颁发聘书

 

最后,李霖老师介绍自己的写作规划,除了已完成的《从〈大雅·思齐〉看郑玄解〈诗〉的原则》、《〈秦风·渭阳〉的经学建构》等论文,还将写作《郑玄〈诗谱〉之原貌与定位》等一系列文章。

 

报告之后,各位学者就“层累”、“文本”与“结构”、“序”、经学家的意图、疑古思潮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