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01】李肖:丝绸之路前传——汉通西域之前吐鲁番绿洲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发布时间:2021-04-02

主讲人李肖老师




2021年3月23日下午,文研院第十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一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丝绸之路前传——汉通西域之前吐鲁番绿洲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第十期邀访学者白玉冬、曹寅、陈瑞翾、杜永彬、黄晓春、马里扬、马忠文、聂溦萌、孙承晟、吴真、吴华峰、徐永明、余旸、张昭军、赵明昊,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一、吐鲁番盆地/绿洲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东天山中较大的山间盆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动,盆地强烈下沉,大部分降到海平面以下,南部的艾丁湖更低,可达-154米,成为世界上最低的内陆盆地之一。这种地势特殊低降的情况,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特殊自然现象的发生。这里夏季的气温特别高,全国绝对最高气温(48.1℃)就出现在这里。盆地一年的降水量不足16.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3.9毫米。其次,吐鲁番盆地与天山山地之间的高差很大,引起了气压梯度的增大,加强了北来气流的强度,强烈的风蚀与风积作用都造成了盆地里的风成地貌。


吐鲁番盆地虽然位于东天山山脉的南坡,降水稀少导致气候干燥,自然环境以戈壁荒漠为主,仅有面积不大的绿洲,夏季虽不适于放牧牲畜,但由于其紧邻天山北坡的森林——草原地区,冬季却是牲畜和游牧人温暖舒适的越冬地。反之,吐鲁番盆地夏季充裕的光热资源使其成为古代新疆发展绿洲农业和园艺业较早的地区。所以从青铜时代起,吐鲁番盆地的古代文化在与天山以北乃至阿尔泰山周边、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文化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同时,来自西方的大、小麦种植技术和栽培葡萄的园艺技术与来自中原的粟类种植技术在此汇集,产生了极具特色的以游牧业为主、农业和园艺业为辅的混合文化。


虽然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边缘地区,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端干燥气候环境,使得在湿润的草原地区难以保存的有机质文物,如尸体、皮革制品、毛织品、食物等得以大量的、完整的保存下来,其种类和数量远远超出了阿尔泰山区和南西伯利亚冰室墓中出土的同类遗物,使这里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特别是对近几十考古发掘成果的整理研究,证明吐鲁番盆地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在研究欧亚草原游牧文明和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吐鲁番盆地在欧亚大陆的位置


吐鲁番盆地及周边交通



二、吐鲁番盆地绿洲的历史沿革


李肖老师表示,从考古发现来看,吐鲁番虽不是人类的起源地,但从四万年前,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里就已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足迹。那时的盆地较现在要温暖湿润许多,有不少体形较大的食草类野生动物生活在盆地内的荒漠草原、沼泽湿地,以及周边的山区,如野骆驼、野马、野驴、鹅喉羚、盘羊、北山羊等。生活在盆地内的人们使用打制的石器,狩猎食草动物,抵御掠食猛兽的侵袭。这样的生活大约一直过了三万年,一直到距近一万年左右,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才有了较大的改观。由于弓箭、飞石索(十八般兵器中的流星锤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这类投射武器的出现,人们不必和猎捕对象贴身肉搏,如此既保障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狩猎生活变得更有保障,结果是人群的数量增加、体质增强——吐鲁番盆地里细石器遗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旧石器遗址就是最直观的说明。这一族群持续到距今四、五千年前。可能是拥有操控青铜冶炼技术的人群进入了盆地,使用细石器的史前文明由此被消融。他们是何人种?来自何处?又迁向何方?和使用青铜器的人们是否为同一种群?由于缺少对那时人类遗骸化石和生活遗迹的发掘研究,这些问题至今还无法判明。考古学家们除了对他们的细石器工业有所了解外,其余的信息就一概不明了。其实,不仅仅吐鲁番盆地如此,在整个新疆地区都存在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和青铜时代无法衔接的考古迷团。这一谜团有待后人的解答。但从这些先民所使用石器形制上可以认定,这里的人群来自欧亚大陆西部的可能性较大。



三、吐鲁番绿洲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吐鲁番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在这里指的是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人类活动。与整个新疆一样,吐鲁番地区大概在距今3800年前后,进入了青铜时代——以青铜工具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开始了。直到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以及早期铁器时代,在吐鲁番地区乃至整个新疆活动的人呈现出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混血的特征,这也预示着他们的先民来自南西伯利亚和哈萨克草原。到了吐鲁番绿洲后,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从游牧向半游牧半定居转变。到了汉通西域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也和整个中亚绿洲文明一样,进化成为和“楼兰”一样、名为“姑师”绿洲城邦国家。《史记•大宛列传》: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约4000年前印欧语系民族从故乡南俄草原向东方迁徙及演变成当地考古学文化的示意图



四、从考古发掘吐鲁番史前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实物例证


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为苏贝希文化。该文化的三处最重要的考古遗迹,从发现顺序依次为苏贝希墓地、洋海墓地、胜金店墓地。洋海墓地时代最早,延续时间也最久远,从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苏贝希墓地为战国时期,早期铁器时代;胜金店墓地为西汉初期。


李肖老师指出,这一部分将从纺织品/服饰、奢侈品/装饰艺术、青铜器/武器、木器/乐器、马具、陶器的制作工艺/器型特点、食品/农业、巫术/医药/人文关怀等几大领域来介绍吐鲁番史前时期与周边文明的交流互动。


苏贝希文化的人群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接近于今天生活在中亚北部草原及南西伯利亚地区土著居民的形象。从出土遗物和葬俗来看,苏贝希文化的古代居民既有普通的氏族成员,也有萨满巫师等社会上层精英,说明社会结构已经非常进化。


1.纺织品/服饰:从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据来看,位于中亚东部的新疆地区可能是世界上地毯和毛毡的最早产地之一。而且从木器口沿装饰白果紫草的种籽,以及“苏格兰呢”风格的毛织物来看,再结合这里土著居民所操的印欧语西支语言(欧洲凯尔特语、英伦三岛土著语言),可以断定这里的史前土著居民和4000多年前青铜时代进入到欧洲西北部的人群都属于曾经生活在南俄草原上的古印欧人的同一人群,在受到外界压力后才分成东、西二部分辗转迁徙到今天吐鲁番及苏格兰一带。游牧民族为了适应马背生活而发明的连裆裤子,年代最早的实物也出土于吐鲁番盆地。


2.奢侈品/装饰艺术:吐鲁番史前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源自生活在黑海——里海北岸的斯基泰人艺术的影响,其次是西亚、南亚和东亚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体现出这里从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经成为欧亚大陆各种文明的交流荟萃之地。


吐鲁番洋海墓地口沿装饰白果紫草的木桶


3.  青铜器/武器/马具;


吐鲁番出土马鞍与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比较


4.巫术/医药/人文关怀。



五、结语:研究吐鲁番史前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现实意义


吐鲁番虽然位于欧亚草原地带的边缘,但在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却和中亚地区游牧文化的中心阿尔泰山——南西伯利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这些文化的拥有者的主体是来自上述地区。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最早受到了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直到后来才受到东亚及中亚两河流域和南亚地区的影响。这一观点通过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墓地、洋海墓地、胜金店目的发掘得到了加强。在考古材料和技术手段逐渐丰富的今天,这两个地区内在的文化联系也渐渐明朗。最后,李肖老师表示,上述所例举的对比材料虽然是管中窥豹,但由于所对比的材料多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文化要素,极具文化特征,故也可让大家对吐鲁番地区和阿尔泰山——南西伯利亚这一时期的文化联系略见一斑了。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为李肖老师颁发邀访学者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