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纪念11】飞鸿雪泥,无计东西——段晴教授逝世周年追思会

发布时间:2023-06-06

2023年5月13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和文研院联合举办的“北大文研纪念”第十一期“飞鸿雪泥,无计东西——段晴教授逝世周年追思会”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隆重举行。5月13日是段晴教授的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段老师的诸多同仁、好友、学生齐聚追思,共同回忆她的学术人生,品味她为学为人的精神品格,以期更好地传承她的学术事业。


段晴老师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并且是被推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的人选。此外,她还是第二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的领衔人。她为我国的古代印度学、佛教学,尤其是丝绸之路相关的古代语言和文明的研究做出了极其突出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



本次追思会的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萨尔吉老师主持。首先致辞的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老师。他对为筹办会议付出大量心血的南亚学系师生和文研院副院长渠敬东老师,以及出席本次会议的师生们表达了感谢。陈明老师表示,段老师是真正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品质之人,她呕心沥血、钻研学术、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在段老师因病离世后,许多师友和同学都撰写文章表达缅怀之情。去年清明节,陈明老师也于北京大学校报发表《学术史中的火炬与繁星》一文,回顾了她的成就与贡献。陈明老师引用其中提到的两个事件:一是伊朗驻华使馆向段老师颁发大奖,以表彰段老师等人在中国伊朗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二是她领衔的“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那时的段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以颇具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展现出她在学术上的天赋和毅力以及对后辈的培养热情。遗憾的是,段老师匆匆离去,她曾经渴望推进的研究计划再也无法亲自实现。她的生命,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光芒四射,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将继续照亮团队师生们努力前行的脚步。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团队部分教师合影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老师接着致辞。尽管段晴老师已经离开一年多了,但因为大家时常想起她、谈起她,她便似乎从未离开。段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优秀的教师,也是一位率真的同事和朋友、一个丰富多彩而有趣的人。她为我们留下了学术、教学和情感等多方面的遗产,值得今后慢慢地回味、认识与整理,并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李淑静老师回忆了2019年外国语学院的院庆活动期间与段老师的接触——对学生的关爱、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对学科发展的想法、对学院工作的建议等等,往事历历在目。她正是“四有好老师”的具象化,是真正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今日大家相聚于此,是因为对段晴老师的思念和感恩。我们可以通过怀念和讲述来释放伤感的情绪,也借此鼓舞自己前行的勇气。如果可以让段晴老师的生命光芒照亮我们师生未来的路,这也一定会是她的愿望。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的王邦维老师与段晴老师有多年情谊,他撰写了一副挽联以寄托怀念之情,委托萨尔吉老师在会上向诸位分享:


同窗同事四十三载情谊遽尔长逝伤痛易及忆往事

古语古典二千余年踪迹辛勤探究著作长存传后人


季羡林、段晴、王邦维合影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的朱庆之老师回忆了与段晴老师相处的经历。他说:“段老师首先是我的老师。”1990年春天,尚在四川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最后一学期的朱庆之在导师的建议和支持下,到北京大学南亚所举办的梵文学习班学习梵文。该班由季羡林教授主持,但具体的教学工作主要由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段晴老师负责。她以Perry的《基础梵文》为教材,从字母发音和天城体写法开始教起,一直到梵文的各种语法形式。朱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为了让同学们找到感觉,段老师如何用夸张的方法演示梵语音体系中那些汉语没有的音的发音。段老师的课堂不拘一格,说话风趣直率,师生之间如朋友一般融洽。当时物质生活贫乏,段老师对学生的伙食颇有照顾。那时,她的儿子约莫三四岁,经常要带着去南亚所上课,十分辛苦。朱庆之老师在学期间勤奋努力,便受到段老师的鼓励,积极建议他申请洪堡基金到德国留学。梵文的基础给朱老师的佛教汉语研究以极大的助益,得到学术界的肯定。1998年秋,在季先生的支持下,他从四川大学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很快便开始了与段老师在佛教汉语研究与教学上的合作。2000年,在挪威汉学家何莫邪教授的建议下,在学校教务部兼职的朱庆之老师组织在北大开设古典语言全校公共课。段老师第一个表示支持,并主动承担梵语的教学,起到了表率的作用。2001年后,朱老师招收佛教汉语的研究生,梵文是必修课,也都是段老师负责的。朱庆之老师最欣赏的是段老师身上那种直爽的性格和正义感,十分潇洒。她在印度学方面完美继承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的衣钵,以独门绝学的面貌,成为北大人文学科的一张金字招牌,并将北大印度学方面的优势发扬光大。在朱庆之老师看来,如此成就也与她的个人品格有着直接关系。这样的段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的沈卫荣老师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感想。第一,段老师的学术生命很长,并在晚年进入井喷期。她年少成名,直到晚年仍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写作。可以看到,新世纪之前段老师发表的文章很少,但新世纪后的作品、文章一年比一年多,直到生命最后都还在开展研究。这样的现象在世界学者当中都十分少见,令人钦佩。第二,尽管一向有学者在呼吁加强胡语文献研究,但中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世界相对落后的水平。像段老师这样在西域语言学和胡语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有话语权的学者,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属罕见。因此,段老师的离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大损失。第三,沈卫荣老师回想起与段老师谈论的关于学者进入晚年后的种种境况。或许对段老师而言,她并没有迎来自己的晚年,而是在正值学术的盛年时离去。这样的离去实在是太快、太突然,使得原本许许多多还未落笔的文章已无法再去实现。她的离世让人心痛和遗憾,希望北大能够后继有人,将段老师未竟的学术事业接续下去。


段晴教授与学生在泰国法胜大学的“法胜-北大巴利三藏译经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孟宪实老师表示,段晴老师在名满天下之后,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绽放光彩。日常生活中,她乐于助人,总是愿意向他人施以援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从宏观的学术视域来看,段老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她在学问上始终心怀的中国情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于众多学者著书立说的目的只为个人的教职和待遇,她总是把中国在胡语研究和西域文学研究发展的普遍落后挂在心上,为此深感忧虑,从而抛头颅、洒热血一般地沉浸在研究工作当中。段老师对人才的培养也并不局限于北大之内,而是同样关心和照拂其他兄弟院校西域文学研究的发展。比如,她积极支持人大国学院西域所的建设,设计并亲自开设了相关课程,为的是能够发现和培养这一领域更多优秀的人才。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广博的胸怀境界,段老师才会获得来自整个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和赞誉。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泳超老师回忆到,晃眼一年有余,段晴老师似乎真的已经离我们远去,进入了记忆之中。如果她能永远出现在记忆里,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与段老师主要是在新疆进行关于氍毹的调查时有过比较短暂的往来。在他看来,段老师最令人钦佩之处在于她在学习语言上的无畏和对学术的热情。他提到自己曾经在学习维语基础课时遭遇了重重困难而放弃,但同样是初学者的段老师却对此毫无畏惧,敢于直接和维族人交流,最后甚至与他们打成了一片。这种语言的能力和勇气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学术研究上,她的思考也总是十分大胆地向前推进,并具有整体和宏观的视野。陈泳超老师认为,这种治学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传统的中文研究习惯于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向深处挖掘,而段老师多种语言的学术视域使她擅长进行跨文化比较,从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上天这样快地带走了这样优秀的段老师,或许是因为另外一个世界有什么难以解读的文字等待着她去破译吧。我们应当相信,那边的段老师也一定会是快乐的。


新疆山普拉乡出土的3-5号氍毹及于阗文


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的朱玉麒老师将段晴老师在最后阶段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留恋、对身边人的珍惜娓娓道来。记忆里的段老师总是充满活力,笑容可掬,即便如今也总能想起她那亲切而热烈的呼唤。2021年,朱玉麒老师等人策划了凤凰枝文丛,《莲塘月色》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段老师计划从那年五月初开始筹备此书,然而就在这个期间,病魔已经残忍地降临。可她还有那样多的事业没有完成!为了实现她向梵巴专业师生承诺过的新疆实地考察,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段老师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团队穿越一个又一个封锁区域完成了此次考察。而自己出书的计划便搁置,幸而最终得以完成。从这本随笔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在学术研究之外的诸多内容,包括她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琐碎而又温暖的记录。红色的封面也正如段老师一贯火热的风格,如同从天边捎来的一份生日礼物。《莲塘月色》所展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段老师,只可惜留给她的时间太少,没有办法让她更加充分地表达所有文学层面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所幸,段老师已然用自己的人生塑造了一个精彩的、具有文学性的形象,而这样的文学形象将伴随与她接触的每一个人的终生。



2021年6月,段晴教授带领学生赴新疆考察,照于伯孜克里克石窟


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的史睿老师追忆了段晴老师作为学术强人的风采。二人首次相识于2000年的一次会议。面对哈萨克斯坦学者有相当难度的学术翻译需求,段老师主动请缨,凭借她优秀的语言能力解决了史睿老师遇到的翻译上的困难。在国家图书馆任职期间,他又看到了段老师的另一面:在一次由段老师主讲的讲座当中,她回忆求学之路的艰辛,使大家感受到印度伊朗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过程的不易。基于长期艰苦的努力,段老师在学术上具有了高的眼界,强的自信。即便在学科领域中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老牌强势的国际学者,她依然信心满满,这种自信的源泉来自于其自身过人的学术能力和对团队的信任。在种种因素的支撑下,她和团队在国际领域得以拔得头筹,特别是在多语言比较中加入了中国学者的优势,通过解读汉语语汇的音译,对了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意义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她把中国古代文化当中来自伊朗等其他国家的那些习焉不察的东西都一一挖掘出来,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得以充分了解中古时代的文明互鉴。


追思会现场


追思会的下半场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叶少勇老师主持。下半场开始,现场播放了段晴教授的纪念视频。视频记录了她生前参与学术讲座、外出考察调研和接受访谈时的珍贵影像,重现了她热情洋溢、活泼开朗的精神风貌。灿烂的海棠与明媚的微笑,将每一位参会者带回了那动人的历史画面之中。


段晴老师遗著的整理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范晶晶老师讲述了段老师生命最后已经或尚未完成的学术著作的故事。前年七月,段老师确诊患病,而此时正处于与泰国合作的汉译巴利三藏项目的著作《中部》交稿的程序中。这一项目出于培养人才的目的,吸纳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其中,这也同时使得最终的统稿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修改语法问题、统一文风。段老师便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即便在病中,她仍向范晶晶老师反复叮嘱要与书籍排版公司把关校样,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仍在关心汉译巴利三藏项目的进展。段老师留下的另一课题是她病前不久得到审批通过的绝学项目“敦煌藏经洞及和田地区出土的于阗语文书释读与研究”,这一项目也凝聚了她对新疆和西域研究长期怀有的深厚感情。随着段老师日渐病重,范晶晶老师协同出版社编辑加速筹备《神话与仪式》的出版,希望在她离开之前能够看到这本反映了她关于古代于阗氍毹研究成果的著作诞生。书的序言是由段老师用录音设备口授,范晶晶老师转写为文字稿,再由段老师亲自过目所整合而成的。可以看到,她是一名真正的学者,到了生命的最后仍挂心学术工作和学生培养。范晶晶老师提出,项目组成员必将在未来遵循段老师的遗志,竭尽所能地将她的愿望圆满完成。


2021年2月《中部》终校现场的段晴老师与学生


原上海中西书局的编辑刘寅春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她与段晴老师的合作经历。段老师是上海中西书局创立之初最重要的作者之一,通过将《汉译巴利三藏》的系列书籍等一并交付出版,为书局起步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从微观上看,她精益求精,对学术保持着高标准的追求。其书稿往往经过六次核校,是一般书籍的核校次数的两倍。此外,她还精心组织“大会战”,细致地对书稿进行核查,更是将于阗佛教古卷的字符全稿亲自进行排版,以确保最终的呈现效果,彰显了过人的学术风范。宏观上看,段老师颇具大家之风。她推荐的选题丰富而深刻,触及不同的学科维度,向读者展示了西域的文化面貌,帮助成千上万的读者增进对南亚的理解——这使得上海中西书局的选题架构得以丰富。此外,她还不吝惜对后辈的提携、对高足的鼓励、对女性学者工作境况的理解和同情。段老师常说,他们这些学者的著作很冷门,要感谢编辑愿意帮忙出版。刘寅春老师认为,事实上,能为传承绝学的学者做一些出版上的辅助,正是身为编辑的无上荣幸。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

段晴 范晶晶 等译

上海中西书局,2022年


来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杨乐老师是《神话与仪式》一书的图片编辑。在她眼中,此书展现的是段老师手握历史语言学的钥匙勇往直前,烙下深刻个人印记的探索之旅。它是段老师离世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饱含着段老师对于阗氍毹的研究热情,体现出她从中观察到的文明之间不可思议的传承和一代代人为了生存的创造力。这些氍毹如同艺术品一般,在她的眼里熠熠生辉。与一般只表达研究成果的书稿不同,《神话与仪式》在写作中忠实地呈现了她十余年的研究历程,将最初灵光一现的猜想到最后大胆细致的陈说一步一步呈现给读者。由于段老师病重,并没有太多时间打磨,但此书留下了她最鲜活的思考,体现着在自我否定和推翻的同时对学术探索的笃定。出于对这部优秀书稿进行精细打磨的目的,编辑一行在前年秋冬到家中拜访了段老师。尽管经历了手术和化疗,她仍然周到地安排了接待事宜,并风趣幽默地将自己所经历的病情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尽力地描绘她的发现和思考历程。那时的段老师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对未竟事业的不甘。这是一部段老师用生命解读出的氍毹图像史,她试图回到文明的根基,从冷冰冰的文书里读出真正的历史。段老师以如此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想象力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也惠及了她的每一位读者。


《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

段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


凤凰出版社的张永堃老师讲述了他经由担任《莲塘月色》的编辑而对段晴老师产生的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本书浓缩了她对人生岁月的感悟,以及学术和游历的所见所思,将读者带入那些或许不曾被想象的世界。她对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实在在”——言必有物,不说空言。段老师一生治学,其中必然经历了诸多辛苦,但她从不以之为苦。因为她知道,科学永远不负忠实于它的人,有多少耕耘才能有多少回报。除了个人研究之外,段老师还不忘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在中国的伊朗学建立和发展上付出巨大的心血。她的文字总是流露着昂扬的朝气和细腻的情感,在书中所收入的博客随感中,处处彰显着段晴老师充盈的生命力和对他人的无限热忱。作为专注于古籍出版的图书编辑,张永堃老师还注意到段老师所写的这样一句话:“那些散落在古籍中的故事,那些隐藏在新发现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难道不值得整理出来讲述给人们听吗?”这句话无意之间道出了古籍出版工作者的座右铭,这或许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所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嘉妹老师深情地叙述了她对段晴老师的眷念。段老师离开一年多后,她才终于有了足够的勇气面对这一事实,站在台前向大家来诉说这段过往。与段老师相处的日子总是充满欢乐的,使她常常在这种相处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和享受,感到无拘无束的自由。段老师是真实而天真的,这种天真并非不谙世事,而是超越世俗地天真待人、真实做事——不囿于世俗,不修于言辞,不造作于行为。当有家长向段老师追问学习冷门的外语专业的意义时,她能够脱口而出道“追求真理”,这样直白恳切的话语由段老师说出可谓毫无违和之感。在张嘉妹老师看来,段老师是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这种理想主义建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深的研究之上,并且表现在她富有感染力的精气神中。她在实践中不断坚定起来的信念和信仰,最大限度支撑着她身上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对于科研的要求,她始终坚持“没有新东西就不能写”;对于实地调研,她总是两眼放光、真心待人……段老师言辞犀利、爱开玩笑,而这正展示了她开放和敞亮的心态,也并不因此减少对朋友的爱护和珍惜。总之,求真、为善、至美是段老师永恒的模样,也将深深植根于后辈们的精神家园。


翩翩起舞的段晴老师(右)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幸老师用诸多照片梳理了她与段晴老师相识的经历和感悟。求学期间,段老师对她既有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也有严厉的批评。段老师还曾亲力亲为地帮助她申请留学德国的机会,并在同一时间前往访学,给予她指导,两人在遥远的国度相互陪伴。段老师尊师重教,严格遵循季羡林先生对她在学术写作上的教诲,并对讲台保持着敬畏之心,极其重视课堂准备和会议礼仪。段老师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永远充满活力,并教导学生们“既要会学,也要会玩”,只有身体好才能更高效地工作。段老师与病魔抗争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在刚确诊的那几天,段老师没有因病消沉,反倒安慰张幸老师别为她担心。手术后的段老师以惊人的毅力努力恢复,出院后的当天便不顾学生们的阻拦,坚持要开始《神话与仪式》一书的录音,说不想浪费时间,希望尽快看到书的出版。每录一小段都会消耗她极大的体力,但她一直坚持了下来。前年10月的一次化疗结束后,段老师忽然说想到学校走走。她看望了项目组的同学,约见了学院和学校的领导,并坚持要去未名湖边看看鸭子——这是她与自己成长和工作多年的校园最后的告别。去年的3月26日,在与肿瘤顽强抗争了七个多月后,段老师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或许,我们对她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她身上宝贵的优秀品质——豁达、乐观、坚强、开朗,永远充满对生活、对事业、对师友、对学生的热情和挚爱。


追思会现场张幸老师发言


随后,追思会进入了自由发言的环节。许多老师和同学一一来到台前,继续诉说着对段晴老师的思念。社科院外文所的常蕾老师认为,段晴老师开展学术研究的深层驱动力源自一种爱美之心——对语言之美的追求。即便早年间有各种生活上的压力,但在段老师看来,只要回家读上一段梵文,所有烦恼便会烟消云散。这种对学科的热爱促使着她不断深耕这一领域。她常对学生们说,在燕园读书是莫大的幸福,不断地激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校园的美。在学术上,她能够看到那些古老残片的价值,发现其中蕴含的文明和精神之美——这促使她不计生命地将热情投入到研究之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李建强老师于2003年进入北大中文系就读博士,开始跟段晴老师学习基础梵语。梵语课程艰难,段老师鼓励他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努力学习下去,并且结合他的知识结构带着他完成关于梵语元音研究的论文,文章发表时坚持让他加上名字。后来,段老师为他争取了在梵巴教研室做博士后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提携他。博士后期间,段老师与他一同开展于阗文对音研究。段老师学养深厚,胸怀宽广,在于阗语语音方面有不少独到的心得慷慨地让他去展开论证。她发自内心地喜爱优秀学生,广收人才。她的学术和人格是难以逾越的丰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姜南老师将段晴老师比作妈妈一样的角色,感念老师对自己学习上的肯定和生活上的照顾。段老师具有强大的学术能力,在跨学科的交汇中充满了自信。她热爱生命,在化疗阶段曾说:她并不怕死,但仍想活着,因为活着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这便是她对学术不渝的追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曦老师在读研期间与段晴老师相识。在段老师的梵语读书班,他感受到了十分融洽的气氛。申请博士阶段,段老师为他提供了诸多帮助。他于2019年之后回到北大,惊觉段老师已然头发全白,两年后更是急剧消瘦,匆匆离世。他希望能把段老师鼓励自己做的题目继续做下去,不负老师的期待。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利群老师提到,段老师的家人们很难找到其近年来的照片,原因在于她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教学和科研的事业当中。段老师的身上体现着北大学术团体的人情味,也保持着对女性学者的支持。她那“把学生扔进游泳池”的教学心态推动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的迅速成长。段老师离去后,梵巴专业的学子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学科建设,以期做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追思会末尾,段晴老师在生命最后所带的博士生李晓楠同学发言。她深情地回忆了与段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情切之处几度哽咽落泪。段老师离世前,她因身在美国求学而未能来得及亲口向段老师表达感谢,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对待学生,段老师总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经费和考察条件,在项目研究的具体工作上也总是一马当先。至此,本次追思会落下帷幕。


人生无定,飞鸿留迹。段晴老师虽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光辉的人格品质和美好的精神面貌,将始终激励和感染每一个人。外文楼前海棠依旧,那个从二楼办公室里探出头对来者微笑的倩影就像一幅永恒的画卷,把我们的记忆定格在如她生命一般灿烂的春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