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雅集22】新变里的传统——大书《冷冰川》品读会

发布时间:2018-06-08

2018年6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静园雅集”第二十二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新变里的传统——大书《冷冰川》品读会”。著名艺术家冷冰川、设计师周晨主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辉主持。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出版人汪家明出席并参与讨论。

 

首先,作为整部书籍的设计师,出版人周晨讲述了大书《冷冰川》的设计缘起。他说,大部分人看到的冷冰川作品都是出版物,他们也许会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其作品或是黑白画,或是版画作品。然而,版画可以复制,而冷冰川的“刻墨”作品是独幅。“刻墨”的特质是以刀来创作,强化其力量感,每一刀的长短和角度都是推敲的,传递着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周晨强调,该书籍以四色印刷黑白作品,采用推篷装的方式,保留了颜色层次的变化。该书带有艺术家的特别印记,并注重阅读的新体验新感受。同时,《冷冰川》也因其“无限”的意蕴今年4月份获由米兰政府、米兰设计周组委会颁发“最佳概念奖”和 “最佳故事奖”。

 

本书设计师、出版人周晨

 

随后,本书作者冷冰川表示,此前的书可以被认为是“愤怒的书”,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受到很多限制。而这本书是完全不计成本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的。它使用特殊的纸张和设计,将“刀刻”的灵感放置在书的封面设计中,同时使用推篷装的方式。在威尼斯展示的时候,该书全面展开约有70多米,其“无限”“无穷无尽”的概念跃然纸上。这一概念既含有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又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

 

本书作者、艺术家冷冰川

 

资深出版人汪家明认为,关于书籍的设计,一种是给人看的,一种是给人欣赏的——这部书属于后者。本书将原作做到极致,将“墨刻”全部改为“刻墨”,从内容出发进行创作出版。冷冰川的画作与文字互为一体,汪家明当场诵读了十几年来冷冰川书写的文字片段,如“我偏爱在真伪不明中创作。在陌生中寻找单纯的热情——单纯是你对事物独特穿透力的凭证,它直面人心。当‘一切’(世故)寻不着的时候,创作才有意义。这是我对创作唯一的要求。”这体现了冷冰川对艺术的认知和感悟。

而汪家明当场诵读的画家黄永玉对冷冰川的评价更充分诠释了其画作的内涵。“你的画,是五寸厚的大辞典,每一页,每一行,每一颗字粒,都标识着一个可靠的心地:母亲的细心,父亲的严厉,情人的甜蜜。你让每粒砂石,每片树叶,每根野草,都显出教养的仪态。你把绝望变希望,让流浪的星星都有了归宿之处,风暴变星月满天。你的开垦不再让人们怀疑艺术的市侩和浅薄。”

刘玉才教授认为,本部书利用了中国印刷术之乡的传统,展示了时代装帧设计水准和技术水准,给后人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其制作意义不在于流行,而在于流传。曾为策展人的唐克扬教授表示,艺术需要付出很多技术性的努力和投注较长时间的精力。他惊叹于书籍设计的细致,此书的尺寸也反映了其中所灌注的绵延的艺匠精神。同时,他认为这部书含有对美和欲望的追求,是一部大写的历史。他联系自己在美国学习艺术的经历和最近做的有关摄影的展览、研究,分享了中国传统“计白当黑”“反转”画法中体现的新的可能性——而这种对画作的新认识恰好体现在《冷冰川》这部著作中。

 

冷冰川作品《净土无敌》

 

最后,冷冰川表示,“刻墨”灵感源于鲁迅推崇的画家珂勒惠支、麦绥莱勒崇、比亚兹莱的作品。在16岁未成年时于图书馆看到的同时,他就将中国民间艺术与毕加索、马蒂斯等,将最“洋”的与最“土”的相结合,以随心所往的“瞎来”的方式进行创作。90年代初,冷冰川从零开始在荷兰学习当代艺术,在进行一系列思想碰撞后自然地回到了中国文化传统,并从中找寻灵感。最终,他探究出了自身的一种创作方式——“瞎来”。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创作方式:没有尺寸、没有方法,不离开传统却又蕴含新意——这同时也是本场品读会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