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菊生学术工作坊02】西方现代性的诸思想传统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6-08-07

201687-8日,菊生学术论坛第二期“西方现代性的诸思想传统跨学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2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大部分是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这些学者部分为我馆汉译名著译者,部分为哲社、政法类新书译丛译者。我馆学术图书中心李霞、白中林参加会议。


本次学术论坛第一场主题是政治与哲学:西方现代思想的源起,围绕马基雅维利、笛卡尔和霍布斯三位西方现代性开端时期的思想家展开。通过对马基雅维利及其后话语的考察,张弛老师指出此时西方政治思想的中心,从人的灵魂和德行转向了物质的力量与国家的肉身。进入 17 世纪中叶,随着已被世人认同的国家理性退出思想界的前沿,政治哲学的论说方式也告别了长达两个多世纪人文主义的话语风格,新的体系化的政治哲学围绕着自然法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粉墨登场。在笛卡尔的篇章,针对其在1630年提出了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雷思温老师认为笛卡尔一共进行了三次不同的努力,进而推断笛卡尔的永恒真理学说能够使我们更深入理解早期现代哲学在脱离经院哲学并重新寻找新开端时所遭遇的基本处境与挑战,也深刻反应出笛卡尔将传统神学论题转化为现代形而上学的伟大努力及其困难。陈涛老师则以霍布斯为分析对象,认为霍布斯的政治科学在根本上怀疑普通人的道德意见和道德实践的合理性,试图在日常生活之外,理性推演出一套道德准则和政治制度,直接来改造人们的日常生活。霍布斯之后的政治哲学、道德科学和社会科学仍然活动在他所建立的视野之中。


第二场主题是英国早期现代的思想传统,以现代性在英国的展开为内容,重点探讨了斯密、洛克和休谟三位哲学家的思想。康子兴老师以重商主义为分析对象,指出无论帝国将来走向何方,主权者都应该立足于财富与社会发展的自然之道,理解时下危机之根源、国家及文明之命运。主权者亦当理解自然与国家的智慧,识破商人阶层的欺骗,从而驯服商业与资本。斯密立法者科学之大旨即在于此。《国富论》的三大主题均有影响现实政治和文明发展的力量。驯服商业之外,现代性的另一个主题毫无疑问是宗教,王楠老师有感于今天欧洲的现实危机,从洛克的宗教宽容入手,理解今天美国和欧洲的现实问题。他认为克服自由、权利等抽象狂热的毛病,需要打破自己的主观想象,回到对思想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去探究清楚那些真实持久稳定的理念和现实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的理想才不会是空想。与斯密、洛克相比,休谟将现代道德和政治的秩序奠定在俗人大众的想象和情感的规则性上。杨璐老师从想象和情感入手,梳理休谟社会思想的内在展开:社会不是从个人出发推演的契约社会,而是人们自然的结社,这是英国人在有差别的财产之上形成公共生活的自然前提。她认为休谟反对以观念论的方式推演理想的政治社会秩序,强调转入社会和历史,建立日常的道德和政治。


第三场和第四场,则以作为后来者的法国和德国思想的展开为主要内容。卢梭和孟德斯鸠虽然是法国思想家,但是影响力辐射英法德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张国旺老师从卢梭的政府(政体)学说入手,论证政府的设立、不同的政府形式已经超越社会契约论的传统思路,其初衷和宗旨乃是人民如何通过法律实现自我 治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自然法学下的政府如何变成了一种自我限定的法权结构;最后,重新回到政府(政体)形式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结合公民宗教的内容,展现了卢梭的公意共和国所要求的特定生活方式是什么。葛耘娜老师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着眼,指出当孟德斯鸠将德性和以德性为动力的共和制放入历史的陈列柜中时,已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虚荣和自负都来自将德性取而代之的新的荣誉的观念。她认为在现代的主权国家内,荣誉必然被改造。 从情感的生发机制来看,荣誉一方面基于不停地比较,会生长出虚荣;另一方面,由于包含了羞耻心,在过度的羞耻心作用下,会带来过度的骄傲,也就是自负。面对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思考,在法国革命实践中必然有不同的实践者和新的话语转变,例如潘丹老师,通过对斯塔尔夫人活动的考察,重新解释了孟德斯鸠关于政治宽和的讨论;倪玉珍老师则通过揭示大革命引发的总体性危机与法国政治话语这一重要转向的内在关联,指出对社会的重新发现极大丰富了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同时社会科学的兴起对于法国摆脱二元对抗的极化冲突模式、最终平稳地完成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意义。


德国作为西方现代性稍晚展开的国家,在思想上一直存在一种焦虑,所以其对现代性的推进一定是以一种深刻批判的态度来进行。黄涛老师以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德国观念论思想家对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这两个近代自然权利学说进行的深刻批判为前提,指出在德国近代自然权利学说意义上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建立在先验自由和普遍意志基础上的法权演绎学说,这一学说想要解决自然权利学说无法解决的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此,自然状态不再是一种权利状态,而且,社会契约也不再是一种经验的社会事实,个体和共同体在普遍意志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与协调。如果说德国观念论思想家的批判是推进型的,那么弗洛伊德则是颠覆式的,但是通过对弗洛伊德英文标准版的成书过程进行详细的考察,对德语、英语以及拉丁语不同术语的用法进行仔细的辨析,孙飞宇老师指出在英语世界以及以此为版本进行翻译的其他国家的学术思想界,对理解弗洛伊德本人的思想发生了偏差。这里存在一个理性化剪裁的过程,把弗洛伊德放到一个科学化的位置,掩盖了弗洛伊德非常丰富的思想,由此汉语弗洛伊德翻译和研究,溯本清源根据弗洛伊德德文原本进行考释性翻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进而打开弗洛伊德与欧洲思想传统之间的关系。


在自由讨论环节,渠敬东、赵立玮、肖瑛、吴功青、毛竹等诸位老师,还围绕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著作的学术翻译、弗洛伊德文集的汉语编译展开了建设性讨论,有助于我馆进一步丰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大师文集的出版工作。最后,研讨会在对弗洛伊德颠覆式思想的理性化过程的讨论中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