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宗教传播交融的交通之路。古代印度佛教翻越帕米尔高原,沿着河西走廊持续地传入中国,对中古时期华夏世界的生活方式、文化景观、信仰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今甘肃境内,古代的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着的众多佛教石窟寺遗存,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更是佛教东传的历史见证。2020年秋,第九期邀访学者在文研院驻访期间,发起了河西石窟考察的动议。10月16日至24日,在第九期邀访学者、敦煌研究院丁得天老师的组织、筹划下,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带领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从兰州出发,穿越河西,最终抵达敦煌,主要考察了沿途的佛教石窟寺遗存。本次考察,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韦正教授担任学术指导。
本次考察的成果,我们将通过文研院微信公众号陆续向读者推出。首先推出的是李鸣飞老师于考察途中所记的笔记,为读者了解考察全过程提供了一份极具现场感的记录。回程后,笔记经作者略加整理,又经丁得天老师校订。因图文较多,我们做了一些删减,分成三篇发布,此为第三篇。李鸣飞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
河西石窟考察日记之三
从瓜州到敦煌
瓜州:
榆林窟和锁阳城
10月22日
9:45到达榆林窟。榆林窟共有43座石窟,我们今天看的主要是唐到西夏时期的石窟。实际上,我们的讲解员席文博老师说,虽说一直认为榆林窟是北魏时期开凿,但现在考古工作中一直没有发现唐代以前的文物。
榆林河峡谷,榆林窟就开凿在东西两岸的峭壁上
我们先到达第3窟,这是最为著名的一窟,时代在西夏中晚期第五个皇帝仁宗李仁孝登基50年时开建。也有人认为是西夏开凿,元代补绘的石窟。这座石窟大概是坐东朝西。这座石窟里汉式和藏式风格尚未开始杂糅。穹顶和方形窟室,或为天圆地方之意。窟内有五幅曼陀罗,顶部为五方佛曼陀罗,四角有金刚杵。其外依次有连泉纹、国字纹、卷草纹、千佛、莲瓣纹、连珠纹,最外层有花草走兽。窟的中心是清代造像,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南壁西侧有恶趣清净九佛曼陀罗,南壁东侧有保佑子嗣的曼陀罗,北侧也有两幅曼陀罗,都属于藏传佛教内容。南壁两幅曼陀罗之间的建筑与昨天文殊山石窟K32中明代建筑相似,是一座内地禅宗寺院的构造。阁楼抱厦与正定隆兴寺(北宋)相似,建筑之下的柱子又像是晋祠的结构,柱间有水浪,表现八功德水。建筑中间山门之外的台阶上有一人,头戴通天冠,被认为可能是李仁孝本人。山门为重楼,现在很难见到,但古代寺庙建筑规模更大,山门高大,甚至有三重。建筑屋檐有的是红色勾边,有的没有。讲解员说朱砂色与其他颜色不同,朱砂的物理特性决定朱砂色很容易掉,不管是胶加的多还是少,都很容易脱落。东壁为汉传密教内容。千手千眼观音身后的壁画中的观音手中拿着各种法器(83种?),有一些法器颇为生活化,有酿酒器、双扇炼铁炉、舂米器、锯斧等农具。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千手千眼观音塑像及身后的壁画
西壁南侧的壁画非常有名,文研院里就有一部分摹本。上部是一幅渠老师评价为具备了所有构成要素的山水画,只不过水平一般,达不到元代水平。然而这里地处偏远,很难用元代的最高水平来衡量。陆蓓容老师评价这幅山水画的确是五代北宋的画法。山水之下是普贤菩萨、童子、天王、小鬼等很多形象,两两对视。相互之间似乎还挺有故事。壁画南端有一唐僧取经图,描绘的是唐僧和猴行者取经归来的故事。这样的唐僧取经图在榆林窟中有三幅,壁画下面有三幅元代补绘的画,旁边均有蒙文和八思巴字题记。
西壁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
西壁北侧是一幅相似的文殊菩萨壁画,有一条三眼鲤鱼,也有人认为是摩尼宝珠。下面也有元代补绘的文殊菩萨化现的壁画,有文殊、白狗和建筑,有元代畏兀字题记。现在壁画已经看不清了。窟门处绘有元代的供养人像,北侧为三位男性,南侧为三位女性,有至元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的汉文题记。榆林3窟和25窟可以在数字敦煌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 中看到更多细节,讲解员还推荐参考《榆林窟研究论文集》,但是整个榆林窟严格禁止拍照,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榆林窟第2窟也是西夏时期开凿,但门口左右两侧的壁画是元代的,有至元二十八年题记。我一心牵挂着这些不能拍下来的元代题记,根本无心观看第2窟的盘龙藻井和水月观音。说起来这些资料肯定已经发布和研究过了,我为什么要为之失魂落魄呢?经过漫长地自省和反思,我觉得人和世界其实是有间隔的,人的灵魂空荡荡地来自不可知之处,但会逐渐与这个世界中的某些点相联。我来过马蹄寺和敦煌,但当时显然没有与之相联,而丁老师和韦老师显然已经与这些石窟壁画和造像关联甚密,是多年好友。这次丁老师和韦老师把他们的密友介绍给我们,我才首次与之相联。已经发布的资料浩如烟海,但我亲自到了这里,用我的眼睛看到、选景,这个题记才与我相联。
榆林窟25窟也是最有名的石窟之一,价格也最贵。这座窟前室为五代壁画,后室为唐代壁画。虽然是吐蕃风格,但是汉人所绘。其中北壁大部分题记框空着,但有一个题记框里有藏文题记。北壁是一个复杂的弥勒下生经变故事,里面表现了不少生活化细节,如婚礼、农耕、入墓等。
榆林窟25窟中描绘农业生产、生活的壁画
南壁两侧有经变故事,中间则是一幅观无量寿经变。按照韦老师的解释,这幅图实际上是一座寺庙的大殿局部,中间有一尊阿弥陀佛,其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胖子在跳胡腾舞,此舞与胡旋舞不同。总之这个跳胡腾舞的胖子是个很适合给安禄山配画的形象。舞者两侧各有四个吹奏乐器的人,里面也很有玄机,譬如右侧有一个吹箫的人,萧口在嘴唇之下,左侧也有一个人拿着一支像是萧的乐器,然而由其吹奏方式不同可知并不是萧,而是一个筚篥。这幅图右上角是钟楼,左上角已经破损,但根据16窟的情况来看应该不是鼓楼,而应该是藏经楼。
榆林窟25窟南壁经变故事壁画(局部)
在第17窟,我们首先看到了斯坦因的助手刻的字。此窟唐代开凿,现在认为是宋代壁画,但西夏画工基本来自北宋,所以很难界定石窟壁画是西夏还是北宋。此窟的三珠火焰纹一般认为是西夏出现的。此窟有中心柱,中心柱与窟壁连接部分的花纹是体现中式建筑结构的纹样,有椽子和屋脊。中心柱西侧造像为清代重塑。南侧造像为唐代胎体。东侧一般看不到,丁老师介绍东侧为瑞像,并带领我们看了一眼,确实非常明显地上身后仰,袈裟是深红色的,非常稳重,但他握着袈裟一角,这样袈裟边缘呈一长条“之”字纹,露出里面的颜色,翠绿色底色上有紫红色小碎花。此处真的应该有图但实在没有,因为中心柱后侧空间狭窄很难数字化,只能自行去看或者凭借文字想象。韦老师介绍,这是很少见的隋朝之后的有中心柱的石窟,可能主要是因为石窟比较大,中心柱能起支撑作用。
斯坦因助手在第17窟中留下的刻字遗迹
第16窟是曹议金之子所开,甬道两侧有他和母亲甘州回鹘夫人的壁画。这两个供养人像很大,差不多与真人等高,甬道北壁有西夏国庆五年题记。第12窟也是曹家窟,是曹议金的妹夫慕容归盈开的功德窟,因此风格与16窟相似。南北壁各有一幅说法图。南壁为药师佛,手托药钵,但是其他药师佛的特征已经简化。南北壁靠内还有天龙八部,我觉得画得很是威武神勇,但小陆表示打碎了她原本对天龙八部的美好想象。
中午在榆林窟研究所吃套餐。榆林窟吃饭很不容易,樊锦诗先生之前特意打电话安排给我们准备午餐,令人感动。下午来到不对外开放的西壁石窟,这些石窟与上午的石窟隔河相望,都是坐西朝东的。
33窟也是曹家窟,覆斗顶。窟中间有一个平台,平台中有一佛像。北壁西侧有降魔变,东侧有西方净土变,图上有凤头瓶,可以据此判断年代,大约在唐宋之间。
榆林窟33窟北壁壁画(局部)
南壁西侧有一幅瑞像图。下方一牛头山,与于阗有关。穿过牛头张开的大嘴,有一佛二菩萨,再往上却是一尊番禾瑞像。右下角一尊瑞像一手托桂树,一手捧三足金乌。其上有一座塔。全画到底表现什么,不易解释。佛像的脸都采用凹凸画法,颜料氧化之后看起来很像骷髅。有一尊瑞像头顶背光是六芒星状,一手高举,像是自由女神。
榆林窟33窟南壁壁画
第39窟为回鹘窟,现在正在修复。唐代开窟,五代、宋时期的回鹘人绘制了壁画。网上有供养人和千手观音变的图片。但是甬道顶有一尊丁老师关注的瑞像,穿着斑马一般的黑白条纹袈裟。第28窟有一尊大约5米高的番禾瑞像。因为石窟太小,只能容纳两三人,因此只有丁老师,韦正老师和小马同学得见其真身。第5窟里有一座卧佛,这座卧佛所在的石窟已经整个塌毁了,卧佛埋在地下,清代才挖出来。卧佛外建有一座木构建筑,据称当年是由附近村民集资所建。卧佛像倒是常见,但是韦老师表示,这么低级的木构建筑可不常见,趁机给我们科普了低级木构建筑与高等级建筑的巨大差别,真长见识!
离开榆林窟后,丁老师和韦老师在车上开启了小型讨论会。韦老师提出了番禾瑞像的印度来源,并加入重要的一环,认为是先到长安,再影响到河西。因玄奘带回灵鹫山说法像,与番禾瑞像形态相似,而这样的形象在山西和四川也都发现了,只能认为是从长安辐射出去的。我能感受到丁老师内心的痛苦与快乐在对他进行撕裂和切割——观点多迷人啊!论证多困难啊!但作为吃瓜群众,我真诚表示,这个观点合逻辑,有道理!
下午16:00到达锁阳城遗址。这座城是瓜州遗址,唐代废弃,到现在保存仍然不错。刚刚开始进行考古发掘。韦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发掘这座城的意义:城是两重回字形方城,是内地城的结构,因此很可能仍然用了里坊制,应该还有很多佛教建筑。如果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或许可以了解唐代城市的风貌,可借此遥想唐代长安。还可以了解古代河西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的情况。所以在发掘古城动辄需要一两百年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发掘锁阳城。
我们坐着景区游览车,先到达内城的西北角,能够看到角楼、城墙、马面等。西南角保留了角楼的角墩和瓮城。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四百多米的内城城墙,外城大概有两三千米,已经基本看不到了。疏勒河在城的东北,提供水源。塔尔寺位于城东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佛塔,塔是土坯塔,大约是西夏时期所建,覆钵式,但覆钵已经变细,其下有一座方台。塔前还有两处建筑遗址,再往南或许原有山门。塔后还有一排小塔,现在能看到六座小塔的遗迹。塔上有三个盗洞,原本应该藏有佛经。根据探测,认为地下还有空间,有待发掘。
锁阳城塔尔寺中的一座佛塔
五点离开锁阳城,前往敦煌。晚上八点半,在敦煌宾馆和樊锦诗先生见面。樊先生见到我们非常高兴,谈兴很浓,一直聊到晚上十一点才分别。樊先生讲述常书鸿先生从法国回来,从北京的艺专招聘学生,从清沙开始,把敦煌从一片废墟中清理出来;又前往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招兵买马,守住敦煌;新中国成立后把敦煌移交给文化部,才建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如果没有常先生的坚守,就没有现在的敦煌。渠老师也提出了北大与敦煌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希望能够给敦煌带来新的生命力。
莫高窟:
从北凉到盛唐
10月23日
早上9:00到达莫高窟,先看了两部电影,球幕电影第一次看觉得非常震撼,据韦老师和邱靖嘉老师说第二次看就习惯了。10:00正式开始看窟,讲解员叫马琳,是个很有气质的小姐姐,后来得知还是专业的法语讲解员。
莫高窟在鸣沙山上,砂砾岩南北走向。洞窟七百多个,有画和造像的四百多,有壁画和造像的石窟基本在南区。大部分是私家窟、私家庙。为了防止水淹沙埋,早期洞窟大部分在比较高的位置。
我们先看著名的早期洞窟268、272、275。莫高窟当然也不允许拍照,以下图片全部来自网络。268窟是禅窟,非常狭小的一个长方形石窟,但其实只有通道大小,两侧有禅修的耳室,最里端有交脚弥勒造像,墙壁有斗式、叠涩式藻井,是很明显的汉式建筑风格,时代应该略晚,大概是北魏早期。窟内壁画中有V字型飞天,也有一字型飞天。靠近造像的北侧壁上有一个比较大的神王像重叠在千佛上,大概是不同时期的壁画吧。
敦煌268窟
272窟稍大,方形,顶上有和267近似的藻井,非常美丽。韦老师说此窟断代很困难,但与河西的魏晋墓葬墓室相似,可据墓葬推断年代。西侧龛内造像是倚座像,讲解员说是释迦牟尼,但韦老师认为是弥勒下生。两侧有菩萨的壁画。这尊释迦牟尼像肩宽腰细,很有力量感,比起常见佛像的慈悲感,更像是一位武士。韦老师说像有印度特点,但衣纹立体感不强,因此不符合犍陀罗衣褶的特点。如果衣纹没有经过后期改制,则说明年代略晚。南北两壁为千佛,窟顶的V型飞天与文殊山K37相似,还有姿态各异的伎乐。用了被称为龟兹画法的凹凸晕染法。甬道有五代壁画,顶上有番禾瑞像。
敦煌267窟的藻井
敦煌267窟西侧龛内倚坐佛像
275窟更大一些,长方形,窟型已经被破坏,顶部有残存的椽子造像。西端有一尊交脚弥勒造像,上身半裸,“之”字衣纹,有早期特点但不明显,两侧各有一只狮子(狮子在晚期移到了寺庙之外)。南北壁上方各有三龛,靠近造像的四龛是阙形龛,靠近窟门的两龛是双树龛,在莫高窟仅有八个。北壁龛下有龟兹画法的割肉贸鸽图。
敦煌275窟
现在关于北凉三窟到底是北凉还是北魏,颇是一段公案,敦煌坚定认为是北凉,最近提出了藻井来自西域的观点。韦老师追问:那么西域的藻井来自哪里呢?库车大量的魏晋墓葬,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259窟是北魏方形石窟,比较著名的是半个中心方柱,柱龛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所谓半个中心柱,据韦老师说现在并不能证明是中心柱,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完全可以是一个突出的壁龛。龛侧出现了两个胁侍菩萨造像,在之前的北凉三窟中的胁侍菩萨或有或无,有者也是壁画而非造像。窟顶有人字披,目的是象征性地区分前室和后室。因此中心柱逐渐消失,前室逐渐简化为人字披,是印度石窟转变为汉式佛殿的过程。韦老师认为这座石窟应该晚于云冈。
敦煌259窟
254窟正在修复,但仍然特许我们入内参观。这一窟有完整的人字披,人字披和窟壁之间有北魏的木质斗拱,非常难得。南壁有降魔变,北壁有说法图。昨天在榆林窟韦老师给我讲了降魔变,今天我立刻向小陆讲解了一遍:成佛之前是邪魔外道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诸路魔王就向即将成佛的准佛发动了疯狂进攻,佛不为所动,最终成佛。自己正处于黎明前的最黑暗的时段,大概也是乱世中的人对自己的安慰吧。此窟西壁有一佛像,线条细密,让人想起马蹄寺第三窟侧壁的佛像。
敦煌254窟中衣纹画法细密的佛像壁画
249窟是西魏时期的窟,有莫高窟最早的覆斗顶,四披各有一幅壁画,有佛教、道教等各种不同解释。但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还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深入结合。西披为阿修罗,其左右有非常早的歇山顶建筑图案。歇山顶的出现应与抬高屋顶,放置佛像有关。南披为西王母,北披为东王公。东披有摩尼宝珠。这座窟中的蓝色非常美丽,像一缕一缕蓝天。
敦煌249窟壁画(局部)
中午在敦煌研究院吃午餐,樊先生也来和我们一起边吃边聊,聊到年轻时在北大的生活,气氛很轻松。下午13:50,来到285窟,这是西魏时期的窟,也是首个有题记的石窟。有纪年的题记在北壁东段,旁边是长排的供养人像,其间还有多条题记。这座石窟有大量禅修僧人像,南壁有五百强盗成佛图。这幅成佛图用五个人像代表五百强盗,描画五百强盗被挖眼,扔入山谷,向佛祈求,最终成道的故事。邱靖嘉老师问:挖眼的刑罚是真的存在吗?韦老师叹息:你们很难想象魏晋时期的社会有多么残酷: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都是魏晋常见的经变故事主题。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只能以这种形式的信仰支撑自己。由于五百强盗成佛图中出现了穿着两当甲的士兵和巨装甲马匹,韦老师讲解了南北朝时期马具的重要变化,马镫和马鞍的出现以及对战争方式的重大影响,又由图中所坐的兽皮和佛的高台,讲到魏晋时期家具的变化。
敦煌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
285窟的西壁与其他三壁相比有明显的印度风格,表现为铁线描和凹凸晕染法。窟顶四披的图案中有大量蓝色的飘带。此窟甬道上方有一个北魏时期的人字披小窟,似乎是先开小窟,之后从小窟之下挖出甬道,向内开出大窟。285是最美的一座洞窟,连蓝色氧化后的铅灰色也非常美,让人只想多看一眼。
427窟一列有三个窟,外有宋代的木构建筑。石窟衰落之后,木建筑兴起。窗户是直棂窗,唐代常用,很朴素。因为唐代墙厚或达一米,因此窗饰毫无意义。斗拱三跳是为了把屋檐的重力传递到柱子上,这样才有漂亮的飞檐。梁上有题记纪年为乾德八年(乾德实际只有六年)。427是隋代的窟,有直的中心柱和人字披,中心柱东侧没有龛,变成平面,和南北壁三面各有一组一佛二菩萨的大型立像。两壁从原本的壁画变成造像,是石窟的重要变化。窟内布满密密麻麻的千佛,非常魔幻。
敦煌427窟,窟内画满了千佛
428窟为北周石窟。南北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千佛为贴上去的小型造像,中部采用龟兹画法,下部画了一千多个供养人像。东壁南端有用山水分割的连环画,表现舍身饲虎的故事。昨天在榆林窟看到的唐代经变图与北周的经变图有明显区别,唐代不再是连环画,而是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此外北魏、北周经变故事通常比较残忍,而唐代经变则常常描绘美好场景。渠老师说:不同时代想象世界的方式不一样。
420窟为隋代石窟,中心柱和人字披已经消失。佛龛变得很大,内外两层,好像是房屋和门廊的样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在内层佛龛,还有二菩萨在门廊侍立。大龛之外左右对称有维摩诘经变,背光是非常华美的卷草纹和火焰纹。整个大龛替代了后室的作用,窟室相当于前室,南北壁各有一龛,内有一佛二菩萨,窟顶遍绘法华经变。这座窟布满明亮柔润的青金石蓝色和氧化之后的黑色,跟427窟很像。
敦煌420窟
第72窟为五代所建,南壁整壁是番禾瑞像的故事。巫鸿老师有一篇论文讨论这幅壁画,丁老师的报告则梳理了整个瑞像传说的流变过程。西侧有一大的壁龛,内有凹字型佛床,上有帐形龛顶,龛顶有一圈各种各样的瑞像,番禾瑞像的位置在靠东处,不容易看见,可知并不突出,但其他瑞像都没有故事和经典。佛龛北侧有刘萨诃像,并有题记。北壁有弥勒下生图,似乎是把刘萨诃比做弥勒。
莫高窟72窟南壁西侧番禾瑞像
220窟是翟氏家族洞窟,根据记载,翟氏对这座洞窟的维护长达两百多年。此窟内的壁画都很有名。南壁为西方净土变,北壁为药师佛。东壁北侧下方有帝王图,与阎立本画布局姿势相同,南侧有各族王子图。由这些壁画完全可以看出翟氏开建和维护这座窟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啥。
敦煌220窟东壁北、南侧壁画
217窟北壁的无量寿经变是另外一幅挂在文研院的壁画,亭台楼阁画得极为精致,色彩鲜艳。大殿左侧是钟楼,右侧是经楼,略微少见。但是根据韦正老师的教导:先看外观,看大处,看主体,细节可以放一放。短短一周我们都深中韦老师之毒,此毒传播力强而甚为畅美,让人甘之如饴。南窟西侧有看上去很像西天取经的图,不过看介绍似乎并不是。看来西天取经的题材还是很丰富的。时间已经比较晚了,但我们想看的窟还有很多,大家已经不想考虑年代,只要能多看几个窟,看什么窟都行。讲解的小姐姐也深刻了解我们的心情。
203窟是丁老师的本命窟——以番禾瑞像为主尊的一座石窟。现在断代为初唐。158窟是不开放的卧佛窟,比通常开放的卧佛窟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要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爬上最高层。
敦煌158窟卧佛
最后看到的是45窟,极美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昨天在球幕电影中看到过。北壁有三十三身,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现,根据不同的人和场景化身为不同的形象来救护和渡化。除了救苦救难,还发展出了有求必应的功能,表现出明显的乐观情绪。然而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和破除贪嗔痴的两个场景,又让人无法不想到佛教清净无求和世俗有求必应之间的矛盾,非常有趣。17:00,离开莫高窟。心满意足又心痒难耐。待明日再来。
莫高窟:
最爱61窟
10月24日
早上9:00到敦煌研究院与赵良声院长和科研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双方介绍之后,韩老师从跨学科研究方面,韦正老师从我们一路西行从石窟、墓葬等遗址中体认到河西历史文化的各方面特点及地位方面做了发言。韦老师特别聊了关于石窟的认识:河西的石窟有完整的时间线,因此一路看过来自然而然对不同时代的变化有了直观认识,对于十六国到北魏之间的重大变化也有了深刻印象。敦煌作为历史上边缘交汇地带的民间窟,到达如此程度,站在敦煌遥想长安和洛阳,是何等气象。一路西行在永昌圣容寺达到一个小高潮,丁老师提出的番禾瑞像问题激发了所有人的参与欲望和学术能力。以河西和敦煌的重要程度和难度,集众人众学科之力方可达到一定程度。
渠老师提出了与敦煌合作的一些想法。赵院长表示,敦煌能够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少数民族政权的地位、佛教的地位和影响,在敦煌能够有比内地更强烈的感受。他觉得敦煌的壁画和长安、洛阳没有太大差别,基本在同一水平,而凉州、酒泉和敦煌则有明显差异。
人坐在会议室里最容易浮想联翩。我想,世上确有机缘的话,这次的文研院河西之行一定是一个机缘。变化是充满了风险的发展契机,所以我们总是期待变化又害怕变化。丁老师扎根于敦煌,与河西敦煌紧密联结。丁老师把自己从敦煌拔出来,带着空出来的数据接口来到北京,但其实未必能建立好的联结,在北京可能没有很好的数据接口空出来,每个人脑袋上都插得满满当当。于是丁老师把我们从北京都拔出来,扔在河西,带着我们一路往西走,于是我们的数据接口全都空出来了。即使大家都空出来数据接口,能够接收到多少数据,还是个问题。然而竟然还有韦老师这种高功率、大容量的数据线把我们和石窟连了起来。于是我们都开始全负载上传下载,把自己和石窟,和丁老师全都连上了。建立联结是多么不容易!建立起联结之后又是多么欢畅!建立联结而不用喝酒,何其美妙!
座谈会结束后,赵院长签名赠书,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孟庆延老师说:怎么感觉我们像强盗,又吃又拿又看窟。我说:赶紧想想做点什么才能成佛,以免被挖眼!孟老师想了想说:我决定立地成佛。座谈结束后,我们又匆匆忙忙去看窟。
10:30达到61窟,这是曹家窟,体量很大,窟中心有方台,台西部有背屏,但台上没有造像。东壁南北侧有曹氏供养人,南北两壁各分成五格,有大量的经变画。背屏背面是一尊精美的番禾瑞像图,右下角是刘萨诃(离石人)射鹿,左下角是僧人度化的图像,在顺时针绕方台参拜时,能够看到刘萨诃成道的过程。在李师仁的图画旁边有一个题记框,题记框右侧有一列竖着的回鹘文题记。这个窟虽然做了数字敦煌,但没有背屏背面的部分。不过这座石窟是开放窟,来看并不困难。
11:00到达宋窟55窟,也是曹家大窟,该窟有与61窟相似的方台和背屏。方台上西、南、北有三组造像。背屏后也有番禾瑞像,这尊瑞像看起来更为粗壮,显得没有61窟那么高大,在脚下给他加了一朵大莲花。
敦煌61、55窟
23窟是盛唐的法华洞,壁画的内容都是法华经的内容,最著名的是北壁西侧的药草喻品和方便品。虽然是佛经内容,但实际表现出的都是农作和嬉戏的图像,宣扬信仰佛教并不艰深,处处可成佛。
敦煌23窟壁画(局部),描绘的是农作场景
时间已经非常紧张,我们直奔300窟,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不开放窟,五代时期,站在门口即可一看全貌,是个不大的佛龛,内有番禾瑞像,龛内侧的山石表现得非常明显真实。隔壁299窟是北周石窟,西壁有佛龛,龛内倚座一佛,韦老师大概由于坐姿判断其为弥勒,龛内两侧侍立二弟子,我以为二弟子是释迦牟尼的标配,于是向小马请教如何判断释迦牟尼和弥勒的判断方法。佛龛顶内侧有很美的乐舞,窟南北壁各有经变故事。
之后去看了来敦煌不得不看的藏经洞,又抓紧时间看了一个323窟,内有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走出莫高窟,虽然恋恋不舍,但匆忙地奔赴敦煌国际机场,13:50起飞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