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苏杰、於梅舫谈“我为什么研究西方校勘学”、“我为什么研究清学史”

发布时间:2021-09-24

2021年9月23日下午,文研院邀访学者交流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2021年秋季学期邀访学者,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的苏杰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西方校勘学”;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於梅舫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清学史”。阿依达尔、曹家齐、陈少明、杜斗成、姜文涛、李天纲、缪德刚、武琼芳、刘永华、虞云国、张国旺、张浩、张涛、赵灿鹏、韩笑等出席并参与讨论。


苏杰老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自己从事西方校勘学研究的历程,从中西校勘学异同的角度论证了中西校勘学的可比性,并且对胡适等学者从事过的西方校勘学研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向大家展示了西方校勘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学界的相关研究数量不多。接下来,苏杰老师简要阐述了自己对“学科名词的翻译”、“校勘的科学理论与经验法则”等问题的思考,就“西方校勘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何本土化”等话题介绍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最后,苏杰老师引用钱钟书先生的“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句作为报告的结尾。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苏杰老师


於梅舫老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自己在学术实践中“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於梅舫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求学历程,提到在他的学生时代,黑格尔、萨特、尼采、加缪等人的哲学观点都对他的治学思路产生了影响。於梅舫老师指出,在从事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追求什么样的真相”“是否能够通过已知推导出未知”是值得反思思辨的话题。清代学术对历代学术都进行了整理,所以“知清人之流别”是进入历代学术的最好门径,但这并不代表清代学术就一定是巅峰,清人之流别与历代之流别并不是一回事,“古今之辨”也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於梅舫老师引用了陈寅恪先生《读哀江南赋》中的“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句表明自己的观点,强调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对前人的“了解之同情”和“同情之了解”的次序不能混淆。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於梅舫老师


两位老师精彩的分享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积极讨论,本次邀访学者交流会也在热烈的研讨之后圆满结束。





撰稿:石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