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十二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发布时间:2022-03-10

二院里的玉兰花在春风中含苞待放。3月7日一早,新一期的文研院邀访学者陆续前来报到,即将开启在文研院为期四个月的学术访问。今年春季学期,共有17位海内外学者来院驻访,学者们的学科背景含括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学、佛教学、哲学、文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


曾在文研院驻访过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德鲁·阿伯特说:“成功的机构设置把学者喝咖啡和吃甜点的状态放在心上”。然而疫情以来,国际间甚或国内正常的学术往来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人们开始习惯于从网络世界获取各种学术资讯。连见面的机会都减少了,遑论“咖啡”与“甜点”。但文研院一直在努力发挥自身跨学科交流平台的优势,希望把“人”重新带回学术现场,让学者在真切、面对面的对话中激活思想。疫情以来,文研院克服多方困难,一直维持着邀访学者项目的正常运转。


 

 

十二期邀访学者参观、熟悉文研院的环境


欢迎会开始前,新一期邀访学者在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熟悉了文研院的环境。走廊上樊锦诗先生代表敦煌研究院赠送的壁画(复制件)、李零先生为文研院题写的匾额、往期邀访学者在文研院留下的墨迹书法,见证着五年来学界同道对文研院的支持,以及与文研院结下的学术友情。今年过年期间,文研院将地下咖啡厅改造成了一间小小的书房,陈列学界前辈的学术名著以及各位学界友朋惠赠的图书。所谓“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清人厉鹗句),希望文研书房能为远近学人提供以书会友,谈学问聊人生的一片天地。


邀访学者在文研书房畅聊


参观结束后,文研院为新一期邀访学者举办了欢迎会。新冠疫情给世界局势带来了深刻变化,近期东欧地区发生的局部战事也给未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人们开始逐渐习惯疫情作为“新常态”的生活方式。然而,正如邓小南老师在欢迎会上所言:“目前显然不是‘岁月静好’的时代。作为当代学人,如何秉持学理精神、立定轨则、转移风气,面对未知局势,传承文明真谛,是我们面临的长期挑战”。文研院一直在尝试走出一条开放的学术之路,鼓励学者关注历史与当下的实质问题。渠敬东老师在发言中同样指出,如今的学术发展深度内卷,碎片化、程式化的学术研究路径使得学者们越来越失去对“大问题”的思考与把握能力,对此学界理应进行检讨和反思。在这个意义上,文研院为学者们提供的正是一个“歇一歇脚”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宽松自在的学术氛围中,学者们想从前所未想,相互交流、激发,或许才是学问本来的样子。随后,渠敬东老师向各位邀访学者系统介绍了文研院的核心议题、学术追求与关怀,以及文研院的日常学术安排。


十二期邀访学者欢迎会现场


邓小南老师口中的“开放的学术之路”,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学科学者之间坦诚的交流。学术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使得学科发展面临着走向封闭化的风险。“多相约吃饭、多聊天、多散步”,是吴敏超老师(第九期)给新一期邀访学者开出的一个“生活指南”。作为往期学者代表,吴老师在分享中指出,文研院的生活是放松而充实的——虽然在交流中会受到来自学术同行的质疑,但她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学科丰厚的知识滋养。她本人即受惠于此,进而开拓出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另一位往期学者代表郑少雄老师(第六期)同样深情地回顾了在文研院结下的学术缘分和友情——他长期关注汉藏之间的康区的历史和文化,近年来又特别关注文学作品对边疆社会的再现。文研院驻访期间,他邀请著名作家阿来先生来院举办讲座和论坛,加深了他对汉藏族群关系的理解。郑少雄老师同样非常强调学者之间的“横向联合”与“纵向传承”:前者指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激发,同期驻访的尹吉男老师概括为文研院的“三桌文化”(点击跳转《尹吉男:我在北大文研院,不知不觉转了基因》);后者则是文研院一直以来关注的学术传承。文研院邀访学者办公室的门牌上,记录着每一位曾在此驻访、工作过的学者名单。


第六期邀访学者郑少雄老师


随后,新一期邀访学者各自作了简短发言。受疫情波动和疫情防控影响,尚未抵京的华中师范大学刘清华老师、华中科技大学陈文龙老师和武汉大学杜华老师,以及尚在接受防疫隔离的台湾“中研院”院士、史语所特聘研究员王明珂先生,通过线上方式与同期各位学者见面。本期的多位邀访学者都有着丰富的跨学科研究背景。王明珂先生长期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熟悉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他借助历史记忆、边缘理论对华夏族群历史形成过程的描述,基于田野考察对羌族、匈奴社会的观察分析,以及对“毒妖猫理论”和对历史表相、本相的理论探讨等,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中国农业大学的赵丙祥老师、四川大学的罗鸿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欧树军老师,在求学阶段都有跨专业的学术背景。



包伟民、王明珂老师发言


文研院倡导一种跨越学科固有界限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老师们对此深表认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老师希望能在文研院完成“破壳”,深化对其所从事的一线田野考古工作的认识。西北大学的梁云老师则表达了对当下考古学研究日益走向碎片化的担忧,他希望借此机会好好思考、沉淀多年来从一线田野考古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姜守诚老师主要从事道教史的研究,他希望在文研院寻找“外力突破”,进而拓宽其研究的视野。首都师范大学盛珂老师和同济大学谷继明老师也都提到了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希望在文研院得到跨学科的学术体验。


陆一老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刘文飞老师是资深的俄国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者,他希望能给文研院的学术活动带来更多诗歌和文学的元素。复旦大学包慧怡老师是英语文学研究背景的学者,她从自身的研究经验出发,坦陈对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视角的反思。复旦大学的陆一老师的研究领域是教育学,她指出中国的文明传统很重视教育,而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这是教育学者面临的挑战。她相信通过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可以为教育学研究打开新的局面。


梁云老师在报告现场


报到第二天,梁云老师结合近年来中亚考古新发现,作了题为“康居、月氏与贵霜的考古学探索”的学术报告,向同期邀访学者汇报了关于月氏族属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热烈讨论。新一期的邀访学者学术活动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