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未名讲座学者张剑葳学术专著入选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发布时间:2017-06-09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名单近日公示中,其中入选图书奖59种、提名奖119种。文研院未名学者讲座学者张剑葳陈薇主编学术专著入选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HE2A6626.JPG

文研院未名学者讲座—张剑葳

 

以下著作信息来自东南大学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170609082003.jpg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陈薇主编,张剑葳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系作者张剑葳基于陈薇教授指导的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完成, 是陈薇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史(史前至先秦)”(项目批准号:50878043)的研究组成部分。本书是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作者经过艰辛的田野调查工作,对国内现存的50余处金属建筑或其遗址进行了系统测试测绘并开展科学攻关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金属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数量相对较少,且长期未得到关注。然而,金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其形式、技术、物质、艺术独具特色,蕴含了丰富而重要的文化象征和技术价值,是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

本书作者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实地考察了国内现存可考的50余处古代金属建筑实例及遗址,精心绘制、拍摄了300余幅测绘图、分析图和照片,在此基础上,结合梳理历史文献和国外馆藏近代文献,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创性意义。作者掌握并公布的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数据也将成为古建筑研究中难得的资料,值得为全社会共享。

 

本书中也展现了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以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的探索工作。作者在理论方面提出象征与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此为纲寻找金属建筑出现的文化根源,对其与宗教、政权等重大象征意义的关联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对金属建筑不断吸收其他材质建筑、冶金铸造等工程领域先进技术作为适应性技术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揭示了金属建筑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意义,发现并有力论证了其在世界建筑史和文化史上的原创贡献价值。

研究首次系统收集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材料成分数据,经过分析得到了前人未有的技术史发现。全书研究基础丰厚扎实、创新性强,对总结与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技术及其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本书的装帧设计贯以整体设计的意识和理念,独具匠心:封面和环衬创意紧扣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独特的历史质感和铭文的触感;书内每一幅图片均经过精心选择和专业处理,线条清晰、色彩还原准确,透过诸如文字配色等每个细微之处,使读者可以多方位捕捉到金属建筑的特有气息。整本书的版式处理既彰显了建筑科技类学术图书图文严谨求实,图纸、数据丰富的专业特点,又兼具文史考古类图书注释详细、方便延伸阅读的专业特色。

 

 

 

著者简介

张剑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获历史学、文学双学士学位。2004至2013年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师从陈薇教授。2008至201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资助,公派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201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考古、建筑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