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蔡元培与北大”专题展览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7-05-29


为纪念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一百周年,自2017年4月26日至5月29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蔡元培研究会在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蔡元培与北大”主题展览。展览内容贯穿蔡元培从年少走入科场,中年执掌北大到晚年移居香港的人生历程。现精选其中展出的部分文献资料,以飨读者。

 

 

感兴趣的参观者,可以观看多媒体纪录片,更全面地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一生。

 

蔡元培出生于商人之家,成长于人文之乡,因“年少通经,文极古藻”(翁同龢语)而科场得意。

 

蔡元培1885年乡试第一场的考卷

 

1892年5月22日,蔡元培在保和殿应殿试,获“二甲第三十四名”,赐进士出身。这是当年的殿试策论对。其中“习形法家言者,使之正方位,蠹华离。习名家言者,使之定考格,条法家。习农家言者,使之录民天,会国用。”可初窥蔡元培兼容百家思想之端倪

 

 

然而,翰林的头衔挡不住蔡元培维新的志向,在不惑之年,蔡元培认为“救中国必以学,世界学术德最尊”自费留学德国,浸润于世界一流学府四年之久。一位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传统文人,成为具有世界眼光的学界领袖。

 

蔡元培请求发给出国咨文的呈文

 

留德时期的蔡元培

 

1912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立,这是第一届内阁成员的合影,蔡元培(左一)为教育总长。不久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

 

 

1916年8月,教育总长范源廉致电在法国的蔡元培:“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归国,以慰瞻望。启行在即,先祈电告”。

 

1916年11月22日,范源濂致函蔡元培,敦促其早日赴京就职。

 

蔡元培抱定“教育救国”的理想,力排众议接受了任命。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签署了任命状: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到任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奠定了北大的思想传统,为中国树立起一个尊重学术的大学样板。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视事,发布就职通告。1月9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砥砺德行,肩负力矫社会颓俗的重任;师生应以诚相待,敬爱有加。

 

《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上刊载的《大学校长蔡孑民就职之演说》全文

 

蔡元培认为聘请“积学而热心”之士到北大任教是办好北大的关键。他既尊重辜鸿铭、刘师培等“老古董”,又大力聘请陈独秀、胡适等新青年。

 

蔡元培校长期间受聘到北京大学任的著名教授

 

1917年9月,蔡元培签发聘请胡适任北大文科教授的聘书。

 

9月10日,胡适到达北京,开启他在北大的十年教学生活。胡适一到北大即讲授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三门课程。

 

蔡元培邀请马叙伦北大哲学系任教,马叙伦欣然接受。

 

蔡元培认为管理体制是办学的保障。在北大改革时,蔡元培基于教授治校的理念,在北大设立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会四个组织部分。

 

图为教育部批准的《国立北京大学内部组织章程》。

 

因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的编辑部迁至北京。北京大学的一批革新派教授如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等,以《新青年》为阵地宣扬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风暴。

 

 

1920年4月,蔡元培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以洪水比喻新思潮,喻猛兽为军阀,呼吁疏导洪水,驯服猛兽。文章刊发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1918年10月20日,北京大学的许德珩、黄日葵等人发起创办国民杂志社,其宗旨为“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新知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该社成立后得到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邵飘萍等人的支持。1919年1月出版的《国民》杂志,蔡元培为之作序。

 

北大学生编辑出版的新文化月刊《新潮》,英文名意为“文艺复兴”,于1919年1月1日创刊,由蔡元培题写刊名。

 

蔡元培设计的北大校旗。原文刊载于1920年新潮社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1920年3月,《音乐杂志》创刊,蔡元培题写刊名。

 

蔡元培在北大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促进学术繁荣。当时北京大学出版了《国学季刊》、《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等多种学术刊物。

 

 

 

1920年11月24日,蔡元培乘船赴法。在此后近十个月的时间里,游历了瑞士、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荷兰和英国,走访了包括巴黎大学、柏林大学、牛津和剑桥等几十所大学,详细考察了各学校传统、办学特点、管理体制及专业设置等,并拜访了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

 

 

然而,蔡元培的校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17年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蔡元培提出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蔡元培记录在日记中的辞呈

 

1919年5月3日,北京政府命令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蔡元培获悉后转告罗家伦、傅斯年、康白情、段锡朋等学生。于是,4日在北大学生的联合下,天安门前举行了大规模的学生示威游行。到达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火烧曹汝霖住宅。遭到军警镇压,北大学生许德珩、潘菽、杨振声等20人被捕。

 

 

5月9日,蔡元培与各校校长积极将被捕学生营救后,递交辞呈,离京南下,并请蒋梦麟代办校务。经各方的再三敦请,9月蔡元培返京复职。

1923年1月17日,因反对教育总长彭永彝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蔡元培向大总统呈请辞北大校长职。声明“不再到校办事”,后又决定赴欧。此后,校长一直由蒋梦麟代理

 

1926年胡适致函蔡元培,对北大教授纷纷辞职离去深感忧虑。

 

1927年8月6日,北洋政府大总统令将北京大学等北京国立九校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国立京师大学校校长之职由教育总长刘哲兼任。蔡元培校长名义随即取消。1928年蔡元培出任中研院院长。

 

中研院院长时期的蔡元培

 

1929年9月16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蔡元培未到任前,由陈大齐代理。1930年9月19日,国务会议第九十四次会议决议照准蔡元培辞职。12月4日,任命蒋梦麟为北大校长,免去蔡元培校长之职。

蔡校长的改革,不仅限于北大,也不仅限于教育。在今天的北大校园,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蔡校长的身影;在当今中国知识界,我们处处可以听见蔡校长的声音。

 

北大校园的蔡元培像 


撰稿人/摄影:周伯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