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晚,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主办的“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系列讲述活动在北京大学哲学楼101教室举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邹鹏、中文系助理教授路杨主持了本次活动,来自不同学科院系的四位老师讲述了他们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活动通过文研院视频号、b站、抖音平台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博进行同步线上直播,7万余名线上线下观众共同聆听讲述。
四位老师深情地讲述了他们与老师的故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门传承,乃文化血脉之延续,智慧火炬之传递。它不仅承载着先辈大师的心血结晶与独到见解,更是后学攀登高峰、探索未知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灯塔。在师门的庇护与指引下,弟子得以系统学习、深刻领悟,避免在浩瀚学海中盲目摸索,浪费宝贵时光。更重要的是,师门传承强调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还是品德的熏陶、精神的接续。
第一位讲述者是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裴坚。裴老师主要回顾了邢其毅先生和严宣申先生在教学方面对他的深刻影响。邢先生主编了《基础有机化学》第一版和第二版,在后来无法亲自编教材的时候,他叮嘱裴老师一定要“努力为之”,“写一本跟上时代的书”。严先生如今已是高龄,90多岁的他仍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他经常去裴老师的办公室讨论学术问题,手稿中充满了他对基础教育的思考和见解。先生们既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也在科学教育的基础战线;他们的风范不仅体现在科学报国的伟业之中,也体现在平淡有趣的生活中,望之俨然,记之也温。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长聘副教授叶少勇师承段晴教授,从事梵语研究,是冷门绝学。北大最早于1919年开设梵文课程,从最初的聘请外国教员讲课,到1946年季羡林先生主持成立东语系,梵语巴利语正式成为一个专业,再到如今形成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学术团队,梵语学科的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从扫描胶卷到研读写本,虽然困难重重,但段晴老师战术上倾囊相授并多方助力,战略上鼓励学生超越,叶老师最终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面对国际上垄断资料的指责,段晴老师也坚持为培养中国梵文人才留存资料。
在几代先生坚守下,北大梵文专业艰难建立,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如今形成年轻而强大的团队,在国际学界从后进发展为并进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这都离不开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与精心耕耘,也彰显了梵文专业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潜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回忆起自己在北大的求学经历,那些思想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些为他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龚祥瑞先生于69岁高龄重执教鞭,门下桃李日后在中国法治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姜明安先生永远充满着激情,无论是一字一句修改学生的论文,还是认真地对待普罗大众纷至沓来的邮件,都深深地影响了沈老师后来的行事风格;罗豪才先生的学术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沈老师的学术观念,且其坦然应对学术争鸣的风范令人敬仰。先生们怀揣着理想,行走在荆棘泥泞的道路上,用坚实的步伐与荆棘和泥泞对话,形成了北大法学独特的学术氛围和精神品格,也完美地体现了蔡元培校长所呼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这是北大真正的值得传承的内核。
自17岁考入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就再未离开,到如今已鬓如霜。从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小女孩,到如今宋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她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文的关怀,也在这一路上时刻感受着老师们的指引。宋史研究巨擘邓广铭先生曾立规,命教师务必亲临教学一线为本科生授课,这一优良传统如薪火相继,绵延至今。一代又一代宋史学者在邓广铭先生的高瞻远瞩下,将历史编织成浩渺长河,滔滔奔涌,超脱于时间和个体,永不停息。
赵冬梅老师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博士导师祝总斌先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祝先生对学生的关爱纯粹而无私,对于赵老师而言,祝先生是心之所安处,即使是在工作之后。“那是一种召唤,他用他的生命启迪召唤我的生命”。虽然师徒二人主攻方向不同,但赵老师扪心自问,仍然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祝先生的好学生”。
传承,不仅是技艺与智慧的接力,更是北大精神这一璀璨文化瑰宝的延续与弘扬。在北大这片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与思想家的沃土上,传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纽带。它让北大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让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创新之勇气、担当之责任在代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