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蜚声国际的宋史学者,原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刘子健先生105周年诞辰。日前,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在静园二院地下展厅举办了“学问与测度——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纪念展”,展览小而精致,搜集、整理了刘子健先生的部分信札、讲义、论著、手迹等,展现先生丰富而精彩的学术生命,让魂寄故国的刘先生重回燕园。12月19日为刘子健先生诞辰日,文研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刘子健先生的亲属、学生等举办纪念座谈会,追念先生的学问与人生。
刘子健(1919—1993),自号半宾居士,祖籍贵阳,生于上海,先后求学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毕业于中国大学,1946—1948年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代表团史料专员,后留学美国,于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转向宋史研究,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宋史学者之一。
刘子健先生手稿
刘子健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主要专著有《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等。在研究与教学之外,推动国际宋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是刘子健的又一大贡献,如积极促成台北“宋史座谈会”的成立、推动Sung Studies Newsletter的刊行、组织与筹划国际宋史研讨会等。终其一生,刘子健先生都是一位深怀民族大义,心系祖国建设的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他奔走于北美、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不遗余力地在国内与国际宋史学界之间搭建桥梁。

座谈会嘉宾观展
在12月19日举办的座谈会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虞云国教授对刘子健先生提出的“南宋模式”展开评述,他认为刘先生对宋代历史地位的总体判断对今天的宋史研究,尤其是南宋史研究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讲述了侯仁之先生与刘子健先生夫妇的交往,尤其是抗战时,燕京大学部分师生曾被日寇抓捕入狱,刘先生在狱中还曾设法向侯先生传递审讯信息,在严刑拷问之下也未招供侯先生掩护进步学生前往解放区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则回忆了父亲邓广铭先生晚年与刘子健先生的交往。邓老师表示,在整理父亲与刘先生的往来通信时,她感受到了刘先生身上所怀有的浓烈的家国情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朱鸿林教授深情回忆了从学刘子健先生的经历,展示了刘先生“有守有为+有趣”的特质,他至今仍感念于刘先生的鼓励与教诲。
座谈会现场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的译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回顾了翻译刘先生著作的过程,并表示,刘先生的治学气魄、格局宏大,他努力汇通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展现出很大的学术企图心。《宋代中国的改革》的译者、上海人民出版社张钰翰编审也回忆了自己学习、翻译刘子健先生著作的体会。刘子健先生侄子、北京大学数学学院78级校友刘森先生代表家属向与会学者表示感谢,也回忆了1970年代以来刘先生对其学业、生活的支持与关心。
邓小南老师为赵晶老师颁发感谢证书
本次刘子健先生学术纪念展以及纪念座谈会得到了“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柳立言研究员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教授的大力支持。为发扬刘先生提携后学的精神,柳立言先生委托赵晶教授将今年新出的《宋代的身分与审判:僧人犯罪与妾侍增权》一书的稿费捐赠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以鼓励年轻学子继续在宋史领域奋发努力。座谈会上,邓小南教授代表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向柳立言先生和赵晶教授赠送了感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