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十四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发布时间:2023-03-08

癸卯年的新气象,将延续了前三个冬季的生活推远。春水荡漾,未名湖北岸的一片腊梅已次第开了,而迎春、玉兰、山桃、樱花、牡丹、海棠也将轮番在校园开放。这番曼荼罗一般的知时盛开的意象,大概在这天下午也开启了数扇赴往文研生活的心门。三月伊始,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迎来了总第十四期的邀访学者。延续一贯的跨学科交流传统,本期受邀驻访的17位学者分别来自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民俗学等不同领域。欢迎会于3月2日下午在文研院举办。




文研院为驻访学者精心安排的两层办公室已无虚位,二院一时人来人往。为更快地使学者们熟悉即将工作生活四个月的地方,由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带领,文研院全体和学者们一同参观了整体空间。经过六年的耕耘建设、逾两百位学者的到访,这座百年建筑已经成为令中外学人流连的一片家园,不断累积着学者们的思想火花与欢声笑语。渠敬东教授细致地导览了陈列于二院地下的常设展“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我们的北大文研院”,新来学者由此对文研院的历史和日常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十四期邀访学者参观常设展“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我们的北大文研院”


欢迎会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会上播放的文研院建院五周年纪念片,通过北大内外与国内外学者的讲述及活动记录,呈现了文研院在学界、学者心目中的位置,也寄托出众学者对文研院“想其他大学之未想”“扶持新学,代代相承”等一如既往的期许。邓小南院长在致辞中提到,文研院作为一个寄望于有厚度、有辐射力的“平台”,是有赖于邀访学者的共识与努力的。“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文研院“希望带给学界以希望”,大家共同推动学术的根本建设,建立清正的学术风气。对学者而言,文研院是他们重新寻找各自学科源头活水的地方;同样,不同代际的学者也源源不断地为文研院这片“半亩方塘”带来了活水。


十四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文研院在“文明:中华与世界”总的关怀下确立了多项凝聚议题,渠敬东教授展开陈述了各项议题的内容,也介绍了文研院类型多样的学术活动,如文研讲座与论坛、年度荣誉讲座、邀访学者交流会、读书会、田野考察等,以及文研院所推动的成果出版及发表、与国际学界的信息互通等工作,他期待各位学者在静园的“动”“静”之间展开精彩的学术生活。文研院一直是一个有温度、有情义的家园,我们仍然难忘疫情期间文研院和邀访学者于困学中立世的坚定与从容,也希望这份精神能永驻于文研院的学术共同体之间。


作为第十三期邀访学者代表,万海松研究员作为“学长”,受邀返回文研院分享他的驻访体会。在跨学科的交流中,他的研究从遭遇瓶颈到豁然开阔,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角度拓展了原来的文学理论的文本。对于北大文研院提供的一流资源与多姿生活,万海松老师十分怀念,他祝愿这一期学者都能在此激活新的学术可能。


十三期邀访学者代表万海松老师分享驻访经历


随后,参与十四期驻访项目的各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研究兴趣。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胡成教授最为年长,他计划以1949年以后北大历史学系为主要对象,借助档案和口述访谈,讨论中国历史学的专业化与史家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谢地坤教授目前的研究涉及世界哲学体系中有关西学东渐、中学外传的领域,他与北大外哲所和哲学系保持着长期联系,和北大同人及同期学者一起推进该研究是他的一份心愿。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三十余年的余辉老师,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但他却乐于在自己所专长的领域之外寻求突破。余老师近年对西辽美术史的研究,实践着他口中言及的任重而道远的美术史长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王辉教授具有丰富的田野经验,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期间曾主持和参与了多处重要的大型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项目。他近年的研究重点之一是丝绸之路考古,关注早期丝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艺术传播。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姚治华教授出入于佛教哲学、印度哲学和现象学等领域。他曾于1980年代中后期负笈北大,当时燕园昂扬激荡的思想氛围令他至今念念不忘。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史学科的西村阳子是隋唐历史的研究者,近年致力于文理交融的合作实践。她是北大历史系当年的留学生,回到系址曾在的二院成为她眼下最殷切的期盼。文理交叉、实践与理论相观照是文研院在打通学科壁垒上坚持的路径,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是书法艺术名家,艺术创作与文史研究相结合也是他的专攻道路,学者与文研院在研学思路上的共鸣,相信将形成有益且有趣的多形式合作。


胡成老师


本期邀访学者大体形成了三个年龄层,年过“不惑”的学者大多带着对学科思考的新近困惑来到文研院。三年疫情经历之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林岩老师希望能够重新审视、反思、澄清过往的研究,为人文学者如何思考时代问题找到较为理想的答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张震老师意识到学科与实践上的双重跨越在他的研究中呈现出某种断裂,他预期在跨学科的密集互动中找到粘合过往知识碎片的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翟韬老师关注到人类学、文化研究与历史学的互动,但他也在此中产生了亟待破解的困惑。他将北大视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精神起源,因此更期待在溯源过程中找到新路。


文研院凝聚于多文明互动的议题,与几位学者的研究方向高度一致,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文学系的Isaac Bazié教授关注非洲文学与文化研究、非洲与全球化研究等领域,而对亚洲与非洲的跨文化研究将成为他在驻访期间主要求助探讨的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廖钦彬老师在东亚哲学领域专注多年,近年则集中思考东亚哲学在和世界哲学对话时的文化确认问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陈壁生老师将经学视为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在跨文明视角上讨论经学作为传统文明及其于当代世界的意义。


鞠熙老师


关切当下一直是文研院“守正出新”的源头之一,除了学术内容与方法创新,还包括观察与讨论、解决新的现实。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宋婧老师关注性别研究,她新近的研究如关于公众对女性参政的看法、女性教育流动引导下的就业途径变化等问题。另一些学者关心当下的路径是从传统出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郜同麟老师以敦煌文献作为观照古今的资料与起点。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鞠熙老师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内城曾存在过的寺庙,在研究了千余座寺庙之后,她的思考也集中在了这类传统形态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郭小雨老师从现代国家理论切入,探讨标准化的现代主权国家理论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不完全对位。最后,一起参会的文研院的两位朋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的蒋人和老师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包华石教授也分享了他们目前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古石窟寺研究与最新数字技术的合作、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在语词使用上的影响等。


蒋人和老师与包华石老师


学者自我介绍与发言之后,文研院院长助理韩笑介绍了邀访学者报告会与交流会两项活动的相关设计。文研院希望营造学术思考与日常生活相交融的氛围,鼓励学人在“群”的生活中,还原学者的本来面目。副院长杨弘博补充介绍了文研院驻访事务中的项目及负责人员,预祝学者在二院的生活顺利、精彩。


学者们在二院畅聊


邀访学者论坛第一场活动现场


本期邀访学者的第一场活动于3月7日下午举办,故宫博物院的余辉老师“以图证史、补史——图像考据学的作用”为题做了报告。2023年春季的邀访学者项目就此开启。



撰稿:尹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