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十九世纪美国的历史遗产”学术研讨会及对话会在静园二院召开

发布时间:2017-03-29

2017年3月18-19日,以著名美国史家埃里克·方纳访问北大为契机,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美国史学会主办的“十九世纪美国的历史遗产”学术研讨会及对话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办。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希、王立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以及来自中国十余所高校的青年美国史学者参加了会议。活动得到了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计划及光华教育基金会的特别支持。

 

__KU8788-1.jpg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就本次研讨会召开的目的和流程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展现年轻一代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强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交流。在随后的致辞中,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梁茂信就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埃里克·方纳的学术成就及方纳家族对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作出的贡献进行了简要回顾。


在第一组主题为“早期共和时代的公民资格、民主与政党政治”的论文报告中,中共中央党校青年学者邵声宣读论文《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公民”身份建构过程中面临的分歧与挑战》,上海师范大学讲师蔡萌主分享论文《“罗德岛问题”与美国的代表制民主》,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钊宣读论文《“和谐年代”的党派纷争:纽约州政党政治与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起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分别对三篇论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议并提出问题,随后各位发言人也做出了简短的回应。


在第二组关于“内战前的市场革命、跨大陆铁路建设与反对奴隶制政治”的报告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董瑜宣读论文《商业公司引发的冲突与美国建国初期北方乡村的社会转型》,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青年讲师于留振宣读论文《“世上最伟大的国家”:美国横贯大陆铁路思想的缘起与早期实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杜华宣读论文《废奴运动与内战前美国民主政治的演化》。在随后的评议中,王希认为董瑜的文章采用了“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建国初期北方乡村的社会转型问题,而于留振则通过“经济政治学”的方法追溯了横贯大陆铁路建设的思想起源。

 

IMG_8750-1.jpg

会议现场

 

第三组是北大历史学系牛可教授主持的题为“工业化和进步时代的公共卫生、国家建构与政治者的改革”报告,来自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晶宣读了论文《从环境治理到疫病防治——进步运动时代纽约市公共卫生改革》,来自北京大学的焦姣分享论文《“生活费用”调查的失败与19世纪末美国政府数据统计的政治》,来自四川大学的王禹宣读论文《“大佬”拉福莱特的“机器”:进步主义运动的困境》,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深对三位作了精辟点评。第四组主题为“转型时代的恋爱自由与华裔权利——兼论美国公共住房研究的中国史学史”的报告由梁茂信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讲师曹鸿宣读论文《爱情、婚姻与自由——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自由爱”运动与社会政治转型》,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伍斌宣读论文《劫后重生: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中国城的原址重建及其意义》,来自厦门大学的李莉宣读论文《中国的美国公共住房研究:回顾与展望》,随后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勇安作了深入的点评。


方纳教授在最后为研讨会做总结评议,他从论文脚注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中,指出中国美国史研究和美国的差距在缩小。同时方纳以意大利学者将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引入美国史研究领域,以及E.P.汤普森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研究对美国劳工史研究的巨大影响为例,指出中国学者或许可以在方法论意义上给予美国史研究以新的思考。方纳肯定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光明未来,其意义不仅在学术方面,同时也为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人提供认识美国的视角。

 

IMG_8769-1.jpg

会后合影

 

3月19日上午,在方纳教授与中国学者对话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首先就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随后方纳教授向与会者分享自己的治学经历和介绍美国史学界的发展趋势。方纳教授在学生时代,美国高校的历史教学仍然循规蹈矩,非裔美国人史、妇女史、劳工史等研究方向尚未出现,当时正值美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时期,民权运动方兴未艾,在现实关怀激励下,新的研究对象进入政治史学者的视界,学者的目光不再囿于男性白人精英政治,开始将目光转向非裔美国人、女性和底层民众。方纳认为自己那一代的美国历史学家完成了一次“自我再教育”,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重新审视并书写了美国历史。方纳也指出了新史学的弊端,新的叙事显得碎片化,并且不利于教学,但是新史学叙事对历史的还原度更高,解释力更强。新社会史在这种背景下兴起,新的社会科学理论也开始影响美国史学界。方纳认为美国的史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第一是重新思考“边界”,既包括地理上的边界,也包括文化心理的边界;第二个趋势是全球史、国际史和跨国史,不过进行此类研究的难度大,对研究者的语言功力和跨学科知识功底要求很高。此外,方纳教授认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者获得研究材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可以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以往无法想象的历史文献。方纳完成发言后,又同与会者讨论了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包括全球史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研究选题等。方纳鼓励中国的美国史青年学者立足于全球美国史研究前沿,不断做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