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伦敦大学学院(UCL)及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Paris Sciences & Lettres,PSL)的邀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文研院”)组织校内相关专家学者,于2018年9月26日至10月4日对上述单位进行访问,联合召开学术会议。北京大学的六位学者,包括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刘海方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叶少勇副教授、历史学系昝涛副教授、中文系程苏东副教授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文研院院长助理韩笑随同出访。
9月27日下午,伦敦大学学院校长Michael Arthur、国际事务副校长Nicola Brewer、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院长Tamar Garb在该校主楼热烈欢迎北大学者代表团一行。
Michael Arthur校长表示,北京大学是伦敦大学学院在全球的重点战略合作伙伴之一。2017年11月,他在访问北大时,与林建华校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校合作内容涵盖医学、城市规划、语言教育和考古等领域。本次北大学者远道而来,他很高兴看到两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将涌现新的成果。Tamar Garb院长曾于2018年4月至5月以特邀教授身份访问北京大学文研院,深刻感受到北大对人文社会基础学科的重视以及文研院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她介绍道,本次会议以“Area Studies in Flux”(流变当中的区域研究)为主题,源自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与东欧研究院(SSEES)始于2012年的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邀请来自全球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在全球化时代日益突出的“流动和流动性”(flow and mobility)面前,重新认识“区域”——在现实的和想象性的世界,关于区域的概念是变化不定的——并且反思:在不同的地区,各自的区域研究是如何建设起来的。会议特别希望跨越既有的知识生产疆界,特别是超越欧洲/美国中心主义出发的区域研究范式。
伦敦大学学院校长Michael Arthur出席欢迎招待会
28-29日,由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Area Studies in Flux”主题学术会议正式举办。除两校参会学者外,来自哈佛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也参与了发言和讨论。会上,北大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例如,昝涛的报告以“中国与土耳其的精神联系:历史与想象”为题,强调近代以来对古代“突厥”部落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对于两国在互为镜像的结构中形成自我的历史意识,发挥着关键作用,因而探究两国的这段精神联系,比单纯研究国别关系更为重要。刘海方则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了北大的非洲研究自1950年代肇始以来,杨人楩、郑家馨、李安山几代学人努力在变化的时代语境中不断努力开拓的过程,呈现出动态和蓬勃发展的非洲研究图景。
10月2-3日,由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PSL)、北京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学院三校联合举办的“古代字体与古代文本”(Ancient Scripts, Ancient Texts)主题学术会议,在位于巴黎索邦大学校园内的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正式举办。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是法国在古典历史、语文学和宗教等领域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特别是在埃及、两河流域及印度等古代文明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开幕环节上,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Laurence Frabolot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校长Hubert Bost先后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法中英三国学者共同推进Scripta项目研究寄予厚望。Laurence Frabolot副校长介绍说,本次会议主题为“古代书写与古代文本”,源于“Scripta”这一研究项目对古代书写的关注。当前,伴随数字革命以及书写的全球化,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书写文明的巨大转变。其中,关于书写的实践,其物质性及其传播,以及我们书写及阅读的具体途径,都受到影响。受到这一转变的启发,一批学者聚焦于对书写的历史深度的研究,并首先关注那些最早发明书写的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以及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之间书写实践的跨区域互动。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为此发起了“Scripta-PSL. History and Practices of Writing”项目,希望利用十年的时间对古代文献和文字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涉及考古、语言、历史、哲学、宗教、计算机等领域。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成立于2010年,它是具有高等教育联盟性质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包含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兰西公学院等26所法国最顶级的院校。该校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尤其是与北京大学的战略合作。2017年6月及11月,Scripta项目负责人Andreas Stauder教授以及PSL成员院校、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的校长代表团先后访问北京大学文研院,希望北大相关领域的教授能够深度参与该项目,得到文研院的热烈响应。本次学术会议即为上述合作意向的落实与延伸。Laurence Frabolot副校长还宣读了林建华校长特地为会议召开所发来的贺信。
中法两国学者合影
在会议阶段,北大参会学者均有论文发表。例如,朱凤瀚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商后期王朝书写系统的特殊意义”,他将“书写系统”界定为包括特定文明使用的文字、文字的功能、书写方法、载体与书写内容在内的文字书写体系。随后,他重点以殷墟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为例,剖析二者的书写载体,被使用的功能及其背后的思想内容,揭示了书写系统与早期中国神灵信仰、宗法制度以及礼器制度的密切关系。段晴教授以新疆洛浦博物馆收藏的于阗氍毹上的图像为例,强调图像构成了当时于阗人的非文字表述系统,进而揭示图像中源自希腊神话的因素,而其中源自苏美尔文明的伊南娜女神形象,更是体现了古代神话强大的“跨域性”能力。程苏东副教授以早期《春秋》学的学术史为分析对象,指出在战国至汉初这段时期,士人建立起一种基于“私人性书写”的文本阐释体系,不仅“作者”的形象由此确立,“书写”也被重新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士人存续道统、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叶少勇副教授围绕“古代印度的字体”这一主题,梳理了佉卢文字、婆罗米文字等书写系统在印度的发生,指出字体的演变、衰落与兴替同帝国形成、宗教竞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外方报告学者则汇聚了来自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法国远东学院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从事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研究的一流专家,包括国际知名的吐火罗语专家Georges Jean Pinault教授。在会议最后阶段,朱凤瀚教授代表中方学者作了总结,并表示对该主题的讨论将延伸至2019年的北京,通过学者互派及联合会议的方式进行。
会议议程:
/about/index.aspx?nodeid=20&page=ContentPage&contentid=3265
/about/index.aspx?nodeid=20&page=ContentPage&contentid=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