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疫情下的“线上会客厅”

发布时间:2020-12-28



自文研院成立以来,我们习惯了在静园二院的高朋满座,人头攒动,习惯了讲座、论坛作为大家学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庚子年的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开展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我们失去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少了许多面对面交流的临场机锋、欢笑、掌声。同时,我们也努力适应当前的局面,尝试了新的途径,并收获了许多新的朋友,云端讲座、论坛,线上展览,跨洋而来的稿件……


在如此艰难的一年中,文研院和大家在一起,思考,交流,继续学术探索的步履。值此岁末,我们推出这个“文研回望”专题,回顾一下今年所做的事,怀想那些线下与线上见面的人。希望这种形式,如同围炉夜话一般,陪伴大家在冬天里,能够传递温暖,共同祈愿来年。




文研回望2020

 疫情下的“线上会客厅”  


2020年春季学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特殊形势,虽然不便开展线下的交流,但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文研院及时搭建起学人与学术的“线上会客厅”,承载起越来越多实际的交流和沟通功能。从最初的专题栏目征稿,到线上学术活动的逐步开启,许多老朋友、新朋友从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重新汇聚起来,线上见面,线上研讨,线上交锋,这种感觉熟悉而温暖。我们很高兴,物理空间的分割没有拉开彼此的距离,文研院依然是学人朋友们心思徜徉的家园。



 特别推送


“特别推送”栏目以视频推送形式,呈现出一批学者对当前世界与人心的思考。首期推送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主讲的“传染的社会与恐惧的人”。通过镜头,渠老师与大家一同讨论国家、社会乃至宗教和文化,对于危机时代有什么样的治理和重建作用;一同思考如何理解国家主权中的生命意识,如何在保卫社会的同时,保护其中的生命。这期“特别推送” 文字实录在《清华社会科学》刊出。



4月3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主讲的“病毒是什么?——人类发现首个病毒的过程考察”在北大电视台的支
持下通过北大快手、B站、央视频、百度、人民日报新媒体账号等官方视频平台直播开讲,累计观看量达到35万人次。



2020年,新冠疫情迫使全世界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次疫情是对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压力测验,测验的问题是中国能否离开世界以及世界能否没有中国。6月19日,文研院公众号推出特别推送,主题为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世界——全球史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变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在视频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伯重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无论是为疫情背后的现代社会总体特征把脉,还是以医学视角看待人与病毒的关系,无论是古今还是中西的议题,我们都希望读者能够从每一期的“特别推送”中重温“人”的聚合,感受到来自静园二院的思想跳动和人文关怀。


阅读更多内容

#特别推送



云端论坛


“文研论坛”是文研院特色的学术项目。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加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诸多核心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激发学术发展的潜在活力。在今春的特殊形势下,我们特开辟“云端论坛”栏目,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重启思想对话与交锋,将文研院长期以来致力推动的跨学科交流,“云端投送”给学人朋友们。


首期云端论坛由佛教学领域三位高校青年教师共同完成,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叶少勇老师、范晶晶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俊淇老师从佛教文献、历史考古和哲学义理之不同议题切入,各鸣其音而不求统一,在交流碰撞之中,激发多元视角下的思考。


首期云端论坛录制花絮



文研院自2018年起,支持北京大学与其他高校、研究所的佛教研究者十余人,定期在静园二院举行“梵文写本读书会”,共同释读北大所藏的梵本写本的缩微胶卷,期望促进有原典解读能力、有国际视野和问题意识的佛教学研究风气。


“云端论坛”第二期 “镜中火焰——李沧东的《燃烧》,今日电影与世界”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柏老师、陈涛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魏然老师,以韩国电影《燃烧》为主线,从文本分析、文学改编、文化政治、性别研究等多个角度展开研讨,并尝试探究“今天,电影是什么?”之议题。



6月2日,文研院与中华书局联合组织关于《〈辽史〉探源》一书的云端讨论,涉及魏晋至宋元不同断代史领域的十余位与会学者就官修正史对历史叙述框架的形塑作用、史源学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切实的讨论与反思。



阅读更多内容

云端论坛




6月6日,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系和北京论坛共同主办的“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研讨会在线上进行。本次研讨会是“北京论坛云端国际论坛系列”的首场活动,根据现场统计,有近万人在线参与了这次研讨会。



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的薛凤(Dagmar Schäfer)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所的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教授,以及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熙远博士五位重量级学者。



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贯穿古今的恒久议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沟通在社会秩序的构建、维护、破坏、瓦解和重建当中的运作机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民族历史与民族性格的理解,也有助于为当下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提供帮助。


为推进学界在此议题上的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于6月20日-7月4日举办“从历史到现今: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线上系列工作坊,共三场。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日本、荷兰等地的十余位学者围绕核心议题,综合利用古代史、近现代史、社会学等跨断代、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展开研讨,以期对此议题形成新的突破。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富人格内涵、最有思想原创力的学者之一。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成就极其卓著的史学家,先生对中古史、佛教史和语言学等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对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2019年,文研院曾汇聚海内外学者,主办“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2020年7月3日为陈先生诞辰130周年,文研院在此前研讨基础上,发起线上论坛“方法、源流与传承——再谈中西学脉间的陈寅恪”,邀请陆扬、侯旭东、沈卫荣三位学者,围绕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旨趣和方法源流,以及他所从事的“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之学”的丰富意涵,展开讨论。


2020年7月,新一期《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推出“陈寅恪先生纪念特辑”,这组特辑以文研院2019年“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学术研讨会为基础,邀请王汎森沈卫荣侯旭东陆扬四位学者撰稿,以此表达对陈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



为因应疫情防控形势,文研院学术展览自3月起,从展厅跃然至屏幕,以“在线展览”的全新形式,让读者可以通过公众号和网站,浏览丰富的展品资料,了解其蕴含的故事与历史,在线收获一份独特的观展体验。


文研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回顾和纪念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继承代代学人在探索前行中凝聚而成的学术传统与精神。 “袁复礼旧藏西北科考团摄影·新疆”在线展览追溯西北科考团远赴新疆考查的漫漫征途,缅怀前辈学人的开拓精神,探索丝绸之路研究的今昔与未来。我们还特邀袁复礼先生的女儿、年逾八旬的袁刚女士为我们录制了视频,讲述她记忆中的父亲与西北往事。



“结束”了野外科考的漫漫征途,2020年4月,我们邀请大家再次“启程”,共赴一场与花草的约会。“看花是种世界观——博物学考察记线上展览”中,北大“博物君”、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与读者一起探索神秘的夏威夷,领略云南勐海的多彩风貌,再踏上北国吉林丰饶的土地,最后回到北京、回到北大燕园,认识那些我们熟悉却又不熟知的植物。


一直以来,文研院致力于推动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史整理和跨学科讨论,先后于2017、18年策划过“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纪念展”、“丝路研究与北大人”等专题展览。在我们眼中,丝绸之路研究的核心关注点是交流,是物质和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而涵盖在“音乐”这一名称下的诸般社会事实,正是生活在这条文化长廊上的诸多族群开展互动交流的重要部分,是他们传承和记忆历史不可或缺的载体。“丝绸之路上的乐器展”于今年9月在线上开展,于丝绸之路的文献学、历史语言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研究之外,引入音乐学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丝绸之路研究的内涵。





回望今春,限制入境、航班停飞、城市社区的隔离,关闭了我们熟悉的互联互通的渠道。我们从未如此在物理空间上隔绝,又在心理上接近和共鸣他人的生存处境。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文研院开辟“海外来信”专栏,依托学者网络,邀请身处海外的学界友人,呈现他们在地的观察与思考,提供审视疫情下的社会与人情的多重视角。


远隔重洋,希望他们的书写,能够带领大家走向无穷的远方与无穷的人们...


阅读更多内容

#海外来信




“疫情下的省思”以学者的笔谈、文章为承载,围绕与本次疫情以及历史上公共事件、公共危机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复杂成因及后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也尝试在古今中外相关的历史经验中,从人类曾经的各种灾难与危机中寻找镜鉴。陈平原、葛兆光、邓小南、梁其姿、陈映芳、车浩等来自文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学术关怀与担当,直抒关切。栏目文章总阅读量逾10万次。




“北大文研学堂”栏目聚焦不同学术议题,将文研讲座、论坛等活动进行梳理与归并,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樊锦诗、李零、许宏等十余位学者围绕“文明的起源”专题,从各自的领域和视角出发,回溯早期中国的历史,探究西方文明的起源,寻找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通的路径。




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2020年3-6月,文研院公众号及网站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2020年4-7月,文研院曾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国家与文明”学术专题,尝试梳理近年来学界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重要进展。本专题前后推出文章、访谈共14篇,收获了读者的好评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