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发布时间:2022-09-08



邓广铭先生(1907-1998)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当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学术泰斗,被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先生在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史、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其代表性著述《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辛弃疾(稼轩)传》《陈龙川传》《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和《稼轩词编年笺注》等,在全国乃至海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先生从学于北大,又执教北大六十余载,晚年出任 “文革”后历史学系首届系主任,创立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为北大历史学科的重振与发展、人文学术传统的赓续与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国内宋辽金史学界的中坚力量许多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史研究学科体系的建设与繁荣。


2022年是邓广铭先生诞辰115周年。为追念先哲懿范,传承人文精神,我们特举办此次展览,回顾先生的治学道路及学术贡献,展现他与母校北京大学的学术情缘,彰显其“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精神品格。


1

第一单元 五四启蒙  早年求学

1907年,邓广铭出生于偏僻闭塞的山东省临邑县。成长于家国飘零的动荡年代,这位自幼接受传统教育的少年,也逐渐接触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感受到思想的冲击。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周作人等许多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成为邓广铭心向往之的学府。

1907年,邓广铭生于山东北部的临邑县。幼年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学习的也无非《四书》《五经》等传统读物。13岁考入临邑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他在校内一名教员处借到一部《胡适文存》,头一次看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周作人等许多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名字。图为《胡适文存》,亚东图书馆,192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1923年,邓广铭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邓广铭在时任校长王祝晨的影响下,如饥似渴地阅读北京、上海等地的书报。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奉系军阀张宗昌上台,撤换王祝晨一师校长的职务,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邓广铭因为参与发动罢课,被学校开除。正是在学生运动的游行队伍中,邓广铭结识了他后来的夫人窦珍茹女士。图为邓广铭与窦珍茹的合影及二人结婚时的婚仪。


  


1930年邓广铭报考北京大学未被录取,转入辅仁大学英语系读书。时任辅仁大学校长沈兼士邀请著名作家、学者周作人到校演讲,邓广铭对周作人的讲座做了详细记录。此后书稿由北京人文书店出版,定名《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将全部稿费赠与邓广铭作为答谢。图为邓广铭的笔记手稿和1934年人文书店初版之《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1932年,邓广铭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当时文学院以胡适为院长,当时史学系的培养方案是由傅斯年等拟定。新请来的正副教授则有孟森、钱穆、顾颉刚等人,名家累累,颇极一时之盛。图为1935-1936年北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及邓广铭在傅斯年、劳幹开设的“汉魏史择题研究”课程上的笔记。



大三时,邓广铭与同学傅乐焕、张公量为天津《益世报》主编《读书周刊》。此事得到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的支持,并亲自为《读书周刊》题词。图为邓广铭在1935年8月29日第十一版《读书周刊》上发表的《浙东学派探源——兼评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一文。(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藏)


据1935年10月19日《北京大学周刊》史学系布告显示,邓广铭初步拟定的毕业论文题目为《浙东学派研究》,而指导老师则是钱穆先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大四时,邓广铭在选修了胡适先生的“传记文学实习”课程后,致信胡适,说明其愿意将毕业论文的研究范围缩小到为陈亮(龙川)一人作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1936年,邓广铭在胡适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陈亮传》,获95分。胡适对这篇论文的评价很高,“逢人满口说邓生”。




1936年,邓广铭从北京大学毕业。此为邓广铭的毕业成绩单。(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2

第二单元   烽火流徙  崭露头角

自北大毕业后,邓广铭留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抗战爆发的最初两年,他困守北平,在风雨如晦中完成有关辛弃疾生平与诗文的名作。1939年,他奉傅斯年之召,辗转前往昆明,其后又随迁李庄,转往重庆等地,始终用功甚勤,对宋史各志的考订,均有重要创见。国家民族的现实境遇,人文学术的时代环境,受业恩师的帮助勉励,推动着邓广铭的宋史研究走向成熟。经由他的筚路蓝缕之功,宋代史学开始在中国新史学中独树一帜。

1937年,邓广铭在北京大学灰楼宿舍前。



邓广铭毕业留校后,主要从事两项工作:在胡适的指导下整理艺风堂金石拓片以及帮助钱穆先生整理《国史大纲》的资料长编。图为整理艺风堂拓片时的西式工作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是“第一次引入现代西方学术的观点来解析拓片的编目情况”。



胡适先生虽然对邓广铭毕业论文评价很高,但也提出邓广铭对与陈亮相交甚笃的辛弃疾关注不够,因而鼓励邓广铭继续从事辛弃疾的研究。图为1937年4月22日邓广铭致傅斯年信,汇报其正在进行的辛弃疾研究之做法及初步所获。(中研院史语所藏)


  

  


关于辛弃疾的研究,有梁启超、梁启勋兄弟的先行研究在前。在胡适先生的建议与鼓励下,邓广铭写出这篇有分量的商榷文章《<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发表在《国闻周报》第14卷7期。(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这篇文章得到了陈寅恪、夏承焘诸先生的好评。邓广铭因此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经费,资助其进行辛弃疾研究。




图为邓广铭在北平时期完成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手稿。



邓广铭南下昆明后,曾有一段时期与陈寅恪先生朝夕相处,实际成为陈寅恪先生的助手。图为邓广铭旁听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佛典文学”课程的笔记。




图为1943年5月11日陈寅恪致邓广铭信,请邓广铭代为校改《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缺漏二处,并就《隋唐制度渊源论稿》的钞写事宜,请代为转询傅斯年先生(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





图为李庄时期的中研院史语所,左十一为邓广铭先生。



邓广铭在李庄时期的主要工作是考证《宋史》,他相继完成了《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文章。陈寅恪亲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称赞邓广铭“神思之缜密,志愿之果毅,逾越等伦。他日新宋学之建立,先生当为最有功之一人”。



1943年,邓广铭在傅斯年先生的举荐下,转往重庆,在北碚复旦大学史地系工作。在重庆时期,邓广铭相继出版了《陈龙川传》和《韩世忠年谱》,而《岳飞》出版发行的当天恰是日本投降之日。




图为邓广铭在复旦大学史地系为学生讲授“中国通史” 的讲稿。




抗战胜利后,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之邀,邓广铭毅然回到阔别七年的北大,担任历史系副教授,同时在校长办公室协助工作,担任“一名无聘书、无薪给的兼任秘书”。




展览时间

2022年8月29日-10月31日


展览地点

北京大学校史馆F1


参观时间

每周三、五、日开馆 9:00-16:00(15:30停止进场)


本次展览免费开放,按疫情防控要求,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观展。各单位、院系、部门等组织的团体参观,可提前与我院联系,预约参观时间、专业讲解等事宜。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校史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


学术顾问

欧阳哲生 邓小南 聂文华 苗润博


撰 稿

韩笑 刘雨桐 王瑞


展览支持

邴文彬 杨卓 陈天传


鸣    谢

北京大学图书馆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




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