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学者讲座”是由文研院主办、兴证全球基金资助的学术讲座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基础学科发展和青年学者进步。自2016年秋季学期创办以来,文研院每学期都推出该系列讲座,已有一百余位校内外青年学者受邀担任主讲。今年春季学期的“未名学者讲座”即将拉开序幕。首位主讲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雷思温老师,报告题目为“法尔如实:埃克哈特、尼采与海德格尔论‘没有为什么’”。
在过去的2023年秋季学期,文研院邀请了7位来自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学等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开展讲座。在此,我们特将讲座信息汇总如下,以便各位读者回顾、备览。
‘仙女故事’与古今之争
法国十七世纪末期上流社会中的童话故事创作
主讲人 | 章 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陈岗龙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 教授
主持人 | 段映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教授
童话起源于法国。虽然存在不少古童话的口传版本和早期的意大利故事集,但童话是在十七世纪末期法国上流社会的文学沙龙中得以机制化,获得了相对固定的主题、风格和写作形式,成为了规模化生产和接受的对象,形成独立的文学门类。
▴
夏尔·贝洛
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
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贝洛则与其他的女性创作者呈现出被动与主动的分歧——女性到底是应当等待男性的拯救,还是运用智谋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贝洛笔下,他宣扬的是贤妻良母式的道德,如《格利齐丽蒂斯》强调的是女性如何经历服从与隐忍获得救赎。
主讲人 | 熊长云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金石组 副研究馆员
评议人 | 李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文讲席教授
苏荣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 | 陈侃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长聘副教授
熊长云老师指出,根据已有研究,战国时代许多国家的度量衡单位体系,实际呈现出中间密、两头疏的分布形态,即中等大小的单位数量丰富,而大小两头的单位较少。这一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是,单位疏密分布是趋向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的。
▴
海昏侯墓出土漆木笥用漆记录,
升下直接用籥,升籥为二十进制
从长期来看,简洁、合理的进制关系会进一步替代复杂、不合理的进制,朝向更方便实用的方向发展,这是与人类对于简洁秩序的追求相符合的。对于度量衡史研究而言,理应对进制的更替现象保持足够的敏感,有助于认识早期度量衡制度可能存在的复杂面貌。
主讲人 | 陈 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副教授
评议人 | 刘爱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阎 天
北京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去技能化”的本质是手脑分离。哈里·布雷弗曼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提出,去技能化要求“概念与执行的分离”。“去技能化”的工人不再是工匠,而是管理者的活的工具,是生产线的一部分,而非完整的人。这不仅会造成劳动者认知能力的退化,还会加剧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
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非常规性操作类工作蕴涵了隐性知识和匠心精神。在被误解为低技能的职业中,劳动者仍然保有技能,因此无法被机器替代。这就是去技能化的悖论。劳动过程是极其复杂的,除社会建构外,个人在技能的形成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主讲人 | 马 啸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张 静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段德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长聘副教授
“地方化博弈”指的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利用体制内外的各种渠道向上级争取政策资源的行为。“地方化”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地方政府所争取的东西是非常本地化的,是在为本辖区争取政策资源;二是表示在博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很少跟其他政府联合起来进行博弈,地方政府的博弈策略是非常地方化的。
马啸老师举了京哈铁路北京到沈阳段铁路的建设和沪杭磁悬浮技术的应用两个例子来对围绕部委之间的协调对高铁建设的影响进行说明。围绕部委之间的协调在中国政治中是普遍现象,新闻中经常能看到各省领导密集拜会包括铁道部在内的与铁路相关的部门去争取相关的资源,地方交通系统也会派出相关人员在驻京办负责协调部委的关系。
主讲人 | 吴功青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教授
评议人 | 吴增定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先 刚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恶既是一个伦理问题,也是一个宗教问题,作为形而上学问题的恶之论牵动着存在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的根本联系,不仅涉及人的幸福观,还与原罪、拯救、意志、自由等话题息息相关。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恶的根源存在两种解读:理性主义与意志主义。
▴
Mankind's Eternal Dilemma – The Choice Between Virtue and Vice
Frans Francken the Younger,(1581-1642.5.6)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斯宾诺莎的善恶观所秉持的是理性主义解读下的超善恶主张。斯宾诺莎的存在论消解了古典观念中事物的自性,将存在本身引向一种力学关系。悬置对于开端的追问,意味着事物的本质不再寄托于存在本身,而是拓展至存在的规律和属性之中。谢林的恶之论最终指向了一种区别于斯宾诺莎的存在论:存在即断裂。
主讲人 | 王 鑫
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聘副教授
评议人 | 吴 飞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孟庆楠
北京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朱熹生平著述,用力于解经者甚多。其所作《论孟集注》《学庸章句》《周易本义》《诗集传》等,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经学传统。朱子解经,主张“惟本意是求”,以期“合符于圣人之心”。 但朱子经解,同时也是其自身哲学思想展开之依凭。本讲座主要围绕朱子有关《周易》与《孟子》的解释实践,阐明朱子解经时对经典文本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诠解特征。这一特征尚未得到朱子学研究者的关注,但却是朱子经解实现从经典诠释到哲学重构的重要方式之一。
主讲人 | 颜 荻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张 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助理教授
罗茹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提出了“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历史学”双重理论,从而有力地回应了结构人类学自1960年代起便受到的尖锐批评。罗茹在古希腊罗马研究这一古典学领域中,实践并最终提出了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主张,即结合人类学的“意识表征”研究与历史学的“政治事件”研究,以对历史社会作出整体理解。
罗茹认为,要真正关联起人类学与历史学,就应当将一个完整的经验世界纳入同一研究范畴,这一经验世界既是政治的也是非政治的,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意识的,既是事件的也是结构的。既然聆听神话、崇拜神明的人和参加政治、参与战争的人是同一群人,那么分析被仪式和神话所塑造的思想着的人如何做出历史行动就成为可能,意识表征与政治事件之间的关联就以“人”为纽带建立起来。